ldquo黄金时代rdquo背景
本文转自:古典音乐 文 莫敏妮 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针对它创作的时代,都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是向着永恒,无可争辩地就具有超前性。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音乐中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他的作品,有超越时间的东西,不仅不受他所处时代的限制,而且永远具有现实性。身处18世纪欧洲音乐心脏地带的莫扎特,他的作品有深刻的人性认知和远见,他似乎能看见未来,并早早为未来呼吁。我们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莫扎特现象吗?这个问题大概与“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英雄改变时代”这样问题相似。但还是那句话,英雄与历史共存才能创造神话。也就是说,创造奇迹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使然。 莫扎特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他的天赋最初由他的爸爸利奥波德发现,爸爸相信奇迹出现了,他记录道:“向世界宣告一个奇迹,宣告一个上帝使之在萨尔茨堡降生的奇迹。”后来,无数人陷于一种状态,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看到奇迹,他是很难使自己不陷于癫狂的。”把整个莫扎特现象称为一种无法解释的奇迹的,包括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百科全书派成员格林,晚年的歌德,还有与莫扎特同时代的海顿以及其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罗西尼、古诺、柴科夫斯基,现代的维特根斯坦等等。当然,还有你和我。 莫扎特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堪称新思维不断涌现的“黄金时代”。作为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思想先于行动,大凡思想者洞察力非凡,能直达问题的本质,戳到社会和人类的痛点。攻击“教士的宗教”的卢梭生于年,即路易十四离世的两年前,死于年,即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十年前。作为欧洲现代思想之源的他,一生完全笼罩在专制的阴暗年代之中。莫扎特(-)在卢梭44岁时出生。可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大约相同的。 卢梭追随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的脚步,凭借“自然状态”的假设来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我们知道,研究新政治科学的霍布斯是马基雅维利的完美搭档,同样“臭名昭著”。马基雅维利融合历史注疏和经验反思的方法讲“君主”,讲博尔贾(达·芬奇曾为之服务,担任军事工程师)和汉尼拔的“卓越的残忍”,而霍布斯则用似乎更加现代的科学、形式化的和分析性的方法谈“主权者”。马基雅维利这个名字已经是欺骗、背叛、狡诈和谎言的同义词。最重要一点,马基雅维利是一个革命家。而霍布斯饱受争议在哪方面?就是他对人的本性看得很低。霍布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他或许只是说了实话而已,“人性恶”的例子就不必枚举了。人类的思想有分歧也有一脉相承,但从自然到人,再到社会是一条必由之路。卢梭论文明及其不满,在思辨史学与自然科学中探索,进而指点公民意识。很多人看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二),会深感震撼,它是18世纪最激进、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二论》是一部关于人类从自然状态向公民条件发展的思辨史学。而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以法律文书一样的语言写成,文字冷血,副标题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开篇就是一句煽动性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接下来一句更加震撼人心:“这个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合法的?我相信我能解答这个问题。”卢梭就这样在矛盾中层层推进他的论述。 让-雅克·卢梭 莫扎特时代,一方面是文化上启蒙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方面是政治上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路易十六波旁王朝,土耳其奥斯曼王朝,英国乔治三世汉诺威王朝以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所代表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对峙,相互制衡。我们跟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足迹,从思想界前沿的西欧来到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俄国。原名叫索菲娅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从一个德国的小贵族篡位成为俄国女大帝,使得俄国国土扩张以及文化与艺术达到空前的繁盛,她曾说:“给我一百年的时间,整个欧洲将大臣服于我脚下。”在她33岁登上权力巅峰之前,有一段寂静漫长的18年俄国宫廷生活。彼得霍夫宫的夏日对这位得不到丈夫丝毫爱意,结婚5年还是处女的太子妃来说漫长而沉闷,她靠看书打发日子。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编年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风俗论》都是她热爱的书籍。她对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尤其感兴趣。为了摆脱阴谋、人生失意、背叛系列的影响,在与伟大思想接触的同时,她自己的思想也在迅速成熟。 叶卡捷琳娜二世 当时俄国宫廷与贵族在艺术上风格效仿法国,他们请来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建造可以媲美法国凡赛尔宫那样的建筑。除了宫廷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还有散落在各处的贵族庄园园林建筑。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库斯科沃庄园代表18世纪俄国艺术文化园林,庄园主舍列梅捷夫伯爵曾扬言,“库斯科沃庄园要比俄罗斯任何一位达官贵族的庄园都更大、更美,甚至不逊色于沙皇的行宫。”舍列梅捷夫家族效仿叶卡捷琳娜二世收藏大量欧洲各地著名的艺术品,例如一些佛兰芒艺术画派的挂毯等,但最令库斯科沃庄园出名的,是它定期举办的音乐会和歌剧。表演者由农奴的孩子训练而成。这个庄园家族拥有20余万农奴,当他们七、八岁时被挑选,他们会被教授意大利语和法语,学习如何演奏乐器,还要学习礼仪、舞蹈和歌剧。最著名的演员是女农奴普拉斯卡维娅·科瓦利约娃(-),她是庄园培养的歌剧演员。她那非常鲜明的戏剧性表演和罕见的歌喉不知倾倒多少贵族。年夏天,叶卡捷琳娜大帝曾在库斯科沃庄园聆听过普拉斯卡维娅曼妙的歌喉,她的演出令叶卡捷琳娜二世欣赏不已,女大帝高兴之余,当场奖给全体演员金卢布,并赐女主角一颗钻石戒指。普拉斯卡维娅赢得舍列梅捷夫公爵之子尼古莱的爱慕,两人相处了很长时间,因为无法跨越阶层的藩篱,最后只能秘密结婚。据说普拉斯卡维娅给叶卡捷琳娜二世演唱的是歌剧《萨姆尼特人的婚姻》,只是到如今,这部歌剧名字已相当陌生。我曾在一部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纪录片中欣赏到歌剧咏叹调,深深痴迷,却无法找到更多资料。 回到西欧,当时欧洲宫廷与贵族喜欢听什么音乐?在一些关于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的电影与纪录片可以看到,盛行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关于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茨威格说的“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的奥地利公主、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有一部电影叫《末代艳后》,其中满目奢华的洛可可装饰风格,还有让·菲利普·拉莫美妙的抒情喜剧《普拉蒂埃》(Platée),我们可以欣赏到“AuxlangueursdApollon”(致阿波罗之语)。很多启蒙思想家本身多才多艺,伏尔泰就曾为拉莫写作歌剧《参孙》的剧本,但因宗教理由被禁演,乐谱已失传。主编《百科全书》的卢梭与狄德罗等作家起初是拉莫音乐的热心支持者,但到了18世纪中叶转而喜爱意大利音乐。 受时代思想影响,莫扎特身体力行追求自由,谋求生存发展。年25岁的他摆脱大主教的束缚,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但所有东西的得到都需要付出成本。选择放弃,就失去了由此而得到的机会。这个机会成本往往容易被忽略。稀缺性和机会成本揭示了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人们要不断做出选择。如果莫扎特顺从宫廷主教,贫穷、疾病、死亡或许不会那么早早来临?谁能知道!莫扎特的交响乐或者歌剧显然是与他的时代相关联的,而与我们今天无关。但是,我们从中仍能听到现在和未来。安德列斯·席夫在访谈中曾回应“您对莫扎特作品非常偏爱?”他说“我喜欢莫扎特所有的歌剧。我从未停止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但我知道,莫扎特音乐的核心还是他的歌剧。好像巴赫的音乐核心就是受难曲。莫扎特的每部作品都有歌剧的影子。” 《后宫诱逃》(K.,年)时代审美的东方元素“为自由而生的心绝不容许被禁锢。即使失去自由,也依然豪气不减、笑傲寰宇”。莫扎特第一部喜剧《后宫诱逃》年首演,即使取材于十六世纪东方土耳其故事,也甚具现代青春浪漫气息,传递出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特征。这部歌剧的女主角叫康斯坦丝,也是谱写歌剧后不久莫扎特成婚了,他的妻子的名字,纯属巧合抑或有意为之?莫扎特大概想象自己变身西班牙贵族青年贝尔蒙特,上演一出英雄救美的故事吧!把舞台放在土耳其这个东方国度,是当时的时尚。使用三角铁、铜钹和短笛等,能成功地酝酿出土耳其风情。同时期,莫扎特在他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也谱写了土耳其风回旋曲调。莫扎特捕捉并呈现了时代的声音,带有一定的艺术前瞻性。一个世纪后,威尔第、比才、普契尼等作曲家的异国情调歌剧才红透天。歌剧中值得寻思是,素来剽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帕夏最后怎么突然转变风格,成全这两对青年男女,使得这部歌剧轻易转变成了喜歌剧?看来,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并不全然是可怕,还带有向往色彩的。 《后宫诱逃》(祖宾·梅塔/斯卡拉) 《费加罗的婚礼》(K.,年)18世纪最佳法兰西喜剧《费加罗的婚礼》剧作家为传奇人物博马舍,此人贩卖法国军火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从中发财。同时,他支持出版伏尔泰著作,在各种纵横捭阖之余,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博马舍的政治活动与剧本的思想倾向自然是有联系的。据传他后来还亲身参加法国大革命。博马舍本为技艺精湛的钟表技人,行为不轨被父逐出家门,却以音乐教师身份混入路易十五的宫廷,教公主们音乐,又凭着好手艺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制作了一枚小到可以当戒指戴的手表,受到好评。顺势而为,他当上了路易十五的秘书,这是个大肥缺,乘机大发其财。而最终,浪子博马舍却是以18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剧作家传世,他的“费加罗三部曲”红遍欧洲,莫扎特以及后来的罗西尼都对他的戏剧心往神驰。《费加罗的婚礼》被公认为十八世纪最佳法兰西喜剧,年法国大革命前夕首演的“费加罗的婚礼”引起狂热,据说拥堵在剧场外的人群之中,有三个人被踩踏死亡。又因剧情讽刺抨击贵族,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不得不禁止上演。后多方努力,曲线救剧。两年以后莫扎特花一年时间写成歌剧,那骄横自大的贵族老爷同与之周旋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提供了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加辛顿歌剧院/) 《魔笛》(K.,年)艺术与历史相连最近我在阅读一本关于莫扎特的长篇小说《莫扎特的暗符》,已经分不清内容是否编篡还是有一定史实的了,就是关于江湖上传闻莫扎特成为埃及与共济会之间的摆渡人之事。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暴政正大肆蹂躏,消灭拜占庭征服近东之后,直逼欧洲。而埃及人遭重税压榨、备受虐待苦不堪言。帕夏(奥斯曼帝国总督)任由开罗的贝伊(奥斯曼帝国长官)为所欲为,剥削民脂,并放纵手下士兵相互残杀。苦难、饥荒与传染病紧掐着埃及,美丽辉煌的亚历山大城仅剩居民。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揭示了埃及神话,亦即奥义启蒙传统的关键。他除了参与神秘组织共济会,对于埃及神祗俄赛利斯与伊西丝的奥秘也有所涉猎,这点从这部伟大作品可见端倪。 《魔笛》(皇家歌剧院) 莫扎特音乐携自然轻盈之风,得天然之趣,倾心于纯真。他的本己之音超越一切为他所吸收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主题,这早在他孩提时代的钢琴作品中已露端倪。启蒙时期以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为中心。凡是听莫扎特音乐的人,都会从中听到整个18世纪。当然,细心聆听,我们能听到永恒之音。他的作品穿越时空,仿佛一座“以美丽的永恒之石搭建”的神殿。 ▼?莫扎特之友投稿通道已开启!欢迎专业人士及古典乐爱好者将您的相关故事或对古典乐的见解发送我们(投稿邮箱:mymozartmozartchina.org)。如果您想知道更多莫扎特的相关内容,欢迎加入莫扎特之友专属会员群,记得要先加上莫姐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7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17岁厦门学生感染H7N9厦门检出今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