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问题研究》年第1期作者:汪诗明

汪诗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海颐智库学术委员

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区域主义具有开放属性。同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中澳在南太平洋岛屿地区开展合作不仅是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在逻辑要求,也符合南太平洋岛国对多样化援助的需求,更有利于这一地区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而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开放属性、中澳都反对贸易与投资领域保护主义的立场以及双方都重视与南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关系等,为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中澳对外援助理念的差异,澳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南太政策的误解,美欧等国的干扰等,使中澳在南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合作仍面临挑战和阻碍。中澳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可就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事务建立对话或磋商机制,并在联合国、太平洋岛国论坛以及“一带一路”等框架下探讨可行的合作路径。

南太平洋岛屿地区、开放的区域主义、中澳关系

D..1

南太平洋岛屿地区(简称“南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受到地理因素及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南太地区的区域主义具有开放属性。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是南太岛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摆脱贫困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与前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在南南框架下向包括南太岛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情况下对南太岛国提供发展援助,在平等互惠基础上与它们开展务实合作,受到了南太岛国政府与人民的普遍赞誉,但却引起了视这一地区为其“后院”的澳大利亚的猜疑、不满和指责。因此,准确了解南太岛国诉求,正确处理中澳在南太地区的发展合作,对深化中国与南太岛国合作、保持中澳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太平洋岛屿区域主义的开放性

与传统的区域主义不同的是,太平洋岛屿地区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地理位置独特。太平洋岛屿地区通常被分为三大文化区,即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这一地区地理跨度大,绝大部分岛屿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30度和东西径度之间的热带海洋里。太平洋岛屿地区的位置独特,它虽然不与某个大洲相接连,但无论是北美洲、拉丁美洲,还是东亚、东南亚,都与其有较为便捷的海上联系通道,这就决定了太平洋岛屿地区不应是一个封闭的区域。第二,地缘经济的影响。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富有活力的地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前三的主要经济体都位于这一地区,世界主要市场以及主要人口也都在这一地区集聚。因此,太平洋岛屿地区不可能置身于亚太地区之外。第三,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太平洋岛国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虽然在取得民族独立或自治之后,这些岛国都把国家治理的中心转向经济和社会方面,但由于人口少、底子薄、自然资源缺乏,加上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岛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与挑战,而它们自身又无力应对与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区域内国家联合自强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太平洋岛屿区域主义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开放性。年8月5日,斐济、萨摩亚、汤加、瑙鲁、库克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惠灵顿成立了南太平洋论坛(TheSouthPacificForum)。该论坛的成立意味着南太地区的事务进入到由本地区国家主导的新时代。年10月,南太平洋论坛正式改名为太平洋岛国论坛(ThePacificIslandForum)。论坛的宗旨主要是加强论坛成员在贸易、经济发展、航空、海运、电讯、能源、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加入论坛,论坛成员数量达到18个。

近年来,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区域主义开放属性越来越显著。其表现之一是太平洋岛国论坛对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国家的不同形式的参与持开放或欢迎态度。从年起,论坛决定邀请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出席论坛首脑会议后的对话会议,这是该地区区域主义创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年间,论坛接纳了欧盟、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意大利为对话伙伴。—年,古巴、土耳其和西班牙成为论坛对话伙伴。在年9月举行的第49届太平洋岛国论坛会议上,托克劳作为准成员出席,东帝汶、瓦利斯和富图纳、亚洲发展银行、英联邦秘书处、联合国、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国际移民组织、世界银行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会议,太平洋地区各种区域性组织委员会也悉数派代表与会。[1]越来越多的对话伙伴和观察员使太平洋岛国论坛成为一个特色鲜明且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二是次区域主义的发展。太平洋岛国独立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主张不尽一致,尽管同处于太平洋岛国论坛之中,但其中地理上相对接近、种族及其文化有更多渊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为一致诉求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范围相对较小的次区域集团。比如“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MelanesianSpearheadGroup)就是由美拉尼西亚国家组成的次区域组织。[2]

有人认为,次区域组织或次区域主义的出现是区域主义影响力下降的征兆。[3]如果是基于传统区域主义的视角,这一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如果从开放的区域主义的视角来考察,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环境或合作架构中,次区域组织或次区域主义的出现不应被视为对区域主义的分离或冲击,而应视为一种补充或发展,区域组织或区域主义照顾或解决不了区域内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关切,而次区域组织或次区域主义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或短板。事实上,次区域组织或次区域主义也脱离不了区域组织或区域主义,鲜有次区域组织或次区域主义会脱离区域组织或区域主义而自行其是。“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于年7月22日就签署了局部自由贸易协定(PartialScopeAgreement),协定于年1月1日生效,但该集团成员均参加了太平洋岛屿自由贸易协定、南太平洋区域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等。

二、中澳在南太地区的合作基础

中澳同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且已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在南太地区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南太地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及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应对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决定了两国有必要在南太地区开展合作;南太地区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中澳两国都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以及两国都重视发展与南太岛国之间的关系,都为两国在这一地区开展合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一)中澳在南太地区合作的必要性

1.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在要求

自年建交以来,中澳双边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商品进口国。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进行了访问,两国领导人同意将中澳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表示,愿同澳大利亚加强在联合国、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多边机制内沟通和协调,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反恐等方面合作,共同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4]正如时任澳大利亚外长的毕晓普女士为纪念澳中建交四十五周年而写的一封贺信中所肯定的那样:“澳中双边关系是基于强有力的经济、贸易和投资联系,大量高水平的交往项目以及范围广泛的合作,是基于我们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年在第五轮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中也指出:“希望澳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拓展交流与合作,确保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名副其实。”[6]不难看出,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已有双边或多边交流与合作成果的肯定,又是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一种规划或指引。深化和拓展双边合作范围以及加强区域性乃至国际性事务的协调与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意愿。由于南太地区在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中受到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