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个单姓、61个复姓,共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总计个。根据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个,其中单字姓氏个,双字姓个,三字姓个,四字姓个,五字姓96,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5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个。又,据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第18页的介绍:此书作者“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个”。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搞清姓氏的准确数目。杜若甫、袁义达两位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未曾见于姓氏专著的稀姓:一类是各种字典里找不到的字;另一类则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朿(音“辣”),陕西省安禄县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存在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这得由全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回答了。

由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编纂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全部姓氏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作者历时四十年,一共收录了个姓氏。其中,单字姓个,复姓和双字姓个,三字姓个,四字姓个,五字姓个,六字姓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

除汉族以外,我国当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均存在使用汉字姓的情况。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中国人姓氏以汉字形式表达,这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目前的汉语拼音、注音和英文书写均属外来之物,作为姓氏一直不为国人所接受。也就是说,不用汉字就不能代表是中国人正宗的姓氏,汉字是中国姓氏的灵魂。”袁义达说,“自从秦朝以来,中国汉字姓氏一脉相承,从未间断,沉积了几千年的姓氏文化在全球华人心中已经筑起了一座雄伟的血脉丰碑。”

演变中的中国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姓”被定为世袭,并且有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识——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先有“姓”后有“氏”,可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历代传说和古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鉅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

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

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

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致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中国姓氏,这一特定的中国队社会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对于研究某些同姓人群的疾病与长寿等有关遗传学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近年来,我国展开了在“姓氏基因”学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例的成果。

姓氏,只是把一个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你我彼此,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必须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的表明自己,区别他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形成了最富有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姓氏是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术语,表面上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在自然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科学根据是: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对女性而言,她们只有X染色体;而男性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换句话说,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而且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为生物遗传学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学依据。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为姓氏文化“基因”理论。

当年世界最权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时,有着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姓氏会和遗传基因有多大关系。那一年,斯福扎教授找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这位国际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科学家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洋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科研资源。因为,西欧人姓氏最早的记录不足千年,日本人姓氏也才余年,而中国人姓氏至少有多年历史。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将有助于中国人的群体血缘关系和人群迁移的研究,这有可能为中国人遗传学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那时起,我国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到这项研究中。

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特别的原因是既不改姓,也不随母亲的姓,而以父系传递方式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只有继承了父亲Y染色体的才会是男孩,这是一条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法则,中国人姓氏就相当于这条Y染色体上的固定遗传“标记”。

为了证明中国人姓氏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国上百万份人的血型、酶、蛋白质等遗传基因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遗传基因的区域分布,与中国人姓氏的区域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我们也发现年中,宋、元、明和当代四个时期的中国人姓氏分布的四条曲线是重叠的。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是连续的!这提示我们中国人姓氏文化“基因”可能是存在的,研究中国人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的可能,这对于研究地域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分布和病因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的规律。再进一步说,对中国人姓氏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南方人”与“北方人”

当代拥有12多亿人口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汉族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向四处不断地迁移,在与周边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外族基因不断地流入,加上不同地区文化的互动,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隔离,方言林立且差异悬殊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族亚群体。

我国汉族的亚群体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依据和标准,而是各学科根据各自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官方的划分中,最著名的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划分,语言学家根据方言,把汉族分为北方、湘、赣、吴、闽、粤和客家七大方言区人群,每一方言区再被细分成若干亚方言区。而其他学科因没有相应的标准,往往以长江为界,把汉族简单地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更多情况下,以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河南人、山东人、上海人等。也有以大行政区划为单位结合人类文化学的特征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华北人、华南人等。

汉族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同为汉族,南北之间方言杂乱,有时甚至到不能通话的地步;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了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时间内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因而不是根本性的;而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汉族姓氏在历史上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展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特别是代表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具有基本相同和平行的表现。因此,用群体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汉族姓氏。

姓氏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而不是长江。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根据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华民族的整体。

本文内容由“民俗中华”







































杭州白癜风医院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inzhangz.com/wljt/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