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hina人物|郑胜天:与人生的一场邂逅(上)

郑胜天:原名郑圣天,艺术家、教授、学者、策展人,《YISHU》创办人之一及总策划、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国际中心创办理事、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前会长。出生于河南,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年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工作室进修。年考取公费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修两年,并赴墨西哥及欧洲考察艺术。年起担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年担任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和温哥华精艺轩负责人。年由加拿大艾米丽?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郑胜天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将中国当代艺术向海外引介者之一,推动并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的人物。

郑老师新书《艺术云盘》日前仍然在八折热销,点击文末原文链接可在微店、淘宝、亚马逊直接购买。

  郑胜天对学校的贡献,巫鸿评述为“为什么浙美在80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摇篮?因素当然很多,但是郑先生的作用肯定是这段历史的一个部分。”吸纳了多种养分后,年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一样。“这年毕业创作许多同学都不甘人云亦云,各人有自己的想法。耿建翌画的《灯光下的两个人》挑战历来人物画必循的‘歌颂性’常规。魏小林的《黄河》系列也反叛风景画须优美诗意的观念。陈仁的《跳高》不拘于时空一致的不成文‘现实主义’法则,被人批评袭未来主义残唾。刘大鸿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画一群倒头观看的年轻人;王丽华的《画室》只表现身边普通人物,都引起很多老师质疑。可是我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们发挥自己创意。我们可以给他们反馈,帮他们分析。但绝对不可封杀。”在这样的信念下,郑胜天也和一同带班的老师帮学生顶住各种压力,据理力争,最终获得《美术》杂志编辑支持和报导,使得这批学生的作品表现在美术界被传扬,成为“85新潮”中的一个亮点。

  

  郑胜天主持浙美与国外多所院校合作,为国外的学生在浙美开办短训班,加强交流、赚取外汇。年与明尼苏达大学合办的中国画学习班还被美国相关机构评为当年最佳项目之一。年,他创办《世界美术信息》并成立了中国大陆最早的美术交流团体之一——世界美术研究会。丁东对郑胜天一系列的艺术交流的首创活动的评价是,“对于当代中国美术重新与世界接轨的历史作用,可以与徐悲鸿那一代人把西洋艺术引进中国的历史作用媲美。甚至连今天人们常说的‘接轨’一词,也是他率先从铁道用语引进社会领域的。”

  

  艺术的接轨是双向的。如潘公凯说,“郑胜天先生是中国美术领域的西天取经者,也是中西方艺坛最初的桥梁。”年,经华敏臻(MichelleVosper)介绍,美国重要的公益事业专家瓦利·尼尔逊(WaldemarNielsen)来华。郑胜天陪同他参观江浙的美术院校、约见美术家、介绍作品。瓦力喜欢上了中国当代美术,他购买了很多画作,并用这些画作于年在北美举办了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开门之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绘画》。基辛格为这次画展的画册作序,“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好棱镜。”瓦利又介绍西方画商来华,加强了中国艺术品的输出。

  

  提及瓦利那次的访问,王广义说:“他(郑胜天)说几月几号我领尼尓逊到杭州来,广义你要方便你就来一下,看看你的东西,可能会要,也没有说一定要。其实我完全没必要把画弄过来的,当时感觉这事是个机会,就把画卷过来了,卷到杭州,而且是张培力帮我打的框子,因为感觉你卷着看你不可能买,必须把框弄好绷上,看着像嘛。当时放的那个地方我记得非常清楚,是放到那个浙江展览馆的一个地方。老张当时在美协工作嘛,那个地方他可以用,然后帮我打好那个尺寸的框子绷上放在那。然后郑胜天领尼尓逊来看……好像还没有问多少钱,根本没有还价的意思,他就要了。我说那太好了,郑胜天就在那翻译。我记得非常清楚,尼尓逊从包里拿出钱包三百美元。那当时激动坏了……然后我张培力、耿建翌还有宋陵、包剑斐,我们几个人到一个好像是快餐店啊什么的地方,我请他们吃水晶包。老张就开玩笑说,广义,现在在这个小饭店里边,你是最有钱的人了。”

  

  市场风云变幻,如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然不菲。而当年郑胜天还在张培力的画作上挥过大笔:“记得展览前夕,ARCO艺术部来找我帮忙。说张培力的油画《爵士》背景大面积颜色剥落。这里的维护专家用的材料和中国不同,不敢处理,问我有没有办法。我因为带了一些中国油画颜料过来,就同意帮助修复。国产油画布底子质量很差,所以很易碎裂脱落。我知道很难小修小补,干脆把全部背景重涂了一遍。做法虽不规范,但当时也只能如此解决。如果我知道培力的画今天能买到两千万港币以上,恐怕不敢随便落笔。”

  

  这类戏剧性的事件,郑胜天还经历过不少,比如肖鲁的“中国美术馆枪击案”。“年我回国后参加油画系毕业班创作教学。肖鲁先拿她的构思给我看,想以写实手法描绘两个在电话亭中的青年男女。我赞成她以远距离‘对话’来表达现代人沟通的困惑,但觉得油画不易出效果,建议不如做成装置。她问我何处去找电话亭。我说你父亲是院长人脉很广,找到电信局领导应可解决,后来果然如愿做成。亭中贴的是附中长腿女孩朱冬霞和油画系男生徐贵忠的照片。有些老师对此作品不以为然,认为油画系学生需以油画水平来鉴定。我辩解说学校是培养艺术家,只要是好作品,用何媒材并不重要。不过最后还是让肖鲁补作一张油画,大家才同意给她好分数。在陈列馆展出时,我和有的老师都说作品显得过于干净完整一点,至于后来肖鲁开枪破坏的主意从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那天艺术家们都留在美术馆内等待下文,栅栏外还有小贩送上点心饮料。我因需打电话走出馆门,不到五四大街拐角就看到肖鲁在路边踯躅。她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不如还是自首,以你的家庭背景,应该不会有问题。我看着肖鲁慢慢走向门卫。”这段回忆无疑是对扑朔迷离的“中国美术界第一枪”的一个澄清。

  

  除了浙美的学生之外,郑胜天对任何有心求教的年轻人都会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年沈阳的全国美展油画展览中,郑胜天发现了汪建伟——“旅馆与我同住一房的是位年轻军人,说自己在成都部队当图书管理员,名叫汪建伟。我看他文雅谦逊,谈吐不凡,很有发展前途,就极力劝他到浙江美院来考研究生。他后来一直记得我向他介绍西方装置艺术。说自己头一次听到“装置”的名词,感到十分震撼。……(汪建伟)后来研究生却未能考上,只因英语没有及格。那一届同样被外语卡住的还有连环画《枫》的合作者陈宜明等人,我请学校专门为他们办班补习,仍然未能过关。考虑到人才难得,征得院领导同意,索性把他们留下来当助教。我想不通为何留住人才如此艰难。为此也曾写信向文化部反映,说艺术考研重在专业水平,连英语国家都会不拘一格,中国用外语成绩堵住人才大门毫无道理。”

  

  对于学生、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郑胜天可谓不遗余力。如丁东所说,“三十多年来海内美术界的中青年名家,一半以上都得到过他的提携”,但他却很少提及。陈丹青为其回忆录所作序言中所写,“他以一己的能量借助种种机遇,做了更多的事情,帮了更多流离域外的艺术家。不过如我所料,通读眼前这份回忆,他也只字不提,好比没发生过一样”。对青年的培养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切实推进,而对这些“功业”,郑胜天的表述却相当质朴,“论辈份来说,我是实实在在的‘承上启下’。入行时上世纪前辈大师都还健在;而今天当代艺术的队伍中,许多人在艺术旅途中也不时与我有段缘分。”

  

  年初,当时在美国参加艺博会工作的郑胜天赴欧洲考察,申请回美签证受阻。辗转温哥华意外地得到政府特许而获取了加拿大永居身份。由于此前浙美已无故停止了郑胜天的一切职务,又对他的沟通置之不理,郑胜天便留在了温哥华。

  虽留居海外,他推广中国美术的脚步却未停歇。两三年内,郑胜天便创办了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出版了《艺术中国通讯》,组织了“第一届中国艺术创作研讨会”,与会者大多为旅居北美的艺术家。对郑胜天多年服务于大家的义举,侯瀚如说,“胜天先生不仅对于华人艺术的肯定和推进抱有大刀阔斧的气势,并置诸开阔的世界视野之中。更加令人称奇和佩服的是,艺术家出身的他,与艺术家之间,永远保持着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和关怀。这不仅使得身在海外的他与远在‘祖国’或者流散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保持着牢不可破的友谊,更使他的艺术思考和叙述真诚,真实,独特而感人。”

  

  年,郑胜天携陈丹青等人的作品参加迈阿密的艺博会——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第一次在国际艺博会上的亮相;参与香港的亚洲艺术博览会第一、第二届的策划;同年,协助文化部举办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年,组织国际策展人团队访问中国,促动了国内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交流。田霏宇(PhilipTinari)对这次访问的评价是“总体来说,这次策展人之行开启了一系列严肃深刻的领悟,而且其中一些启示和今天的局面还息息相关。”他说:“带领这些‘但丁’启蒙穿游的领路人‘维吉尔’一角则由郑胜天来扮演——他是一个传奇性的艺术家、教授以及85新潮运动的精神导师。”这一年,郑胜天和HankBull还在温哥华成立了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艺术家、教授、学者之外,郑胜天多了策展人的身份。二十多年来,作为独立策展人,他策划的主要活动与展览包括《江南》(温哥华,8)、《上海摩登》(慕尼黑、基尔,)、《中国生意》(温哥华后,)、《转世》(多伦多,)、《艺术和中国革命》(纽约,)、《黄灯》(温哥华,)等。8年,开始介入上海双年展的筹办活动,年与许江等策划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9年,时任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的郑胜天安排基金会赞助了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年起担任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并获该组织颁发的策展终身成就奖。许江对郑胜天艺博会、双年展的工作的评论为,“他不仅是国际艺博会关于中国当代艺术项目的最早的参与者,见证了国际艺博界对中国当代艺术推介和运筹的诸多过程;同时还是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界尤其是以双年展为代表的学术倾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的积极的介绍人,直接参与和推进了其中众多的学术活动。”

  

  年,郑胜天在纽约“见证了张晓刚突破百万美元的惊人一锤,从此中国当代艺术价位猛升”,“几乎是一夜之间的变化”。年时,全世界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藏家不超过五十人,而几年后,局面竟然如此翻天覆地,但看着不断飙升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不由怀念起八十年代艺术家心淡情热的岁月”,在为“当代中国艺术鸣锣吹号三十年”后,郑胜天却无意于介入市场和资本的游戏。近几年,郑胜天很少再推广艺术家,做的展览更侧重于历史的展览、力图梳理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史。郑胜天认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史在主流叙述方面有一些缺陷。最大的缺陷是将49年到文革这段时期的中国艺术现象简单化了。我们在美术史的叙述上,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成为主流——这是对的,但主流之外有没有支流呢?还是有的。但学界对这些支流完全忽视,或是有意地排除在外。这是不公正也不真实的。我们要努力发掘、整理当时的艺术材料。对这段支流,我认为可以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完全消失,只不过慢慢边缘化,但还是存在的,很多好的艺术家仍未停止探索。”通过举办历史类展览,郑胜天试图恢复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真实面貌,改变学界的“一言堂”现象。

  

  新世纪伊始,与林荫庭教授共同创办英文学刊《YISHU》的目的也在于此。除了学术研究中的武断、不客观,艺术市场的不良影响也需要被抵制。“市场也不是完全是坏东西,但必须有一个独立的艺术批评作为相对的力量,而不是市场说了算。现在中国变成市场说了算,画廊说这个艺术家好、拍卖行说这个艺术家好,这个艺术家就好。这是不对的。西方的艺术市场很完善,但都没有这样。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们应该有独立的艺术批评系统来解释当代的艺术现象。所有的艺术批评标准都是相对的,可是应该有一个批评。这就是我们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我们不是靠广告养活的,我们是靠订阅、靠赞助,这样才能脱离市场影响,真正提供独立的艺术批评。全世界很多大专院校、美术馆都是我们的订户,这对于反应中国艺术的杂志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对它的学术独立性的认可。”尽管杂志的声望越来越高,郑胜天却说:“我只能说它是一个平台,为用英文写作的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提供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它并不一定是最好或者最公正的看法,只是独立的观点表达,不是广告、也不是软文。”同时,为了让中国大陆学界了解西方的观点,《YISHU》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内的学刊上。

  谈及加拿大本地的华人社区这些年间对中国艺术品的态度变化,郑胜天感到很欣慰:“以前做艺术展览,尤其是年代,有些华人会来看,但很难从华人社区寻求到支持,很少有人收藏,更不用说来赞助。这两年却越来越不同。尤其从01年开始,我们做的活动得到的支持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华人,大部分是大陆来的移民。现在温哥华亚洲馆的活动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是大陆来的移民支持我们,包括义卖拍卖中出手比较豪迈的买家也多是大陆新移民。”相对来说,二代华人移民的热情更高。很多一代华人的支持也是源于自己的孩子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喜爱、支持。“但要把更多的华人力量聚集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从11岁入读育才学校,郑胜天在中国当代史艺术圈中“混过了一个甲子”。而对所有那些传奇般的人生经历,郑胜天却说:“我常谓鄙生有幸,亲历了大半个世纪社会与艺术的非凡巨变。地覆天翻,潮起潮落,而自己常常凑巧被安置在时代的那个聚焦点附近,亲眼见到历史一页页贴面拂过。”

作者介绍辛上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者、写家、翻译。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多年,专栏作者,著有《唐代教坊考》,并有《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泰戈尔诗集》等多本译作。现定居加拿大。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inzhangz.com/wldy/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