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传染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41107/4512728.html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QINGZHUZHONGHUARENMINGONGHEGUOCHENGLI70ZHOUNIAN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

文集

编著/《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文集》编委会

“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于年12月26日在新落成的湖南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独立的大型水彩风景画展览。这次展览从全国各地送展的约件作品中选出了件入选作品,同时又特邀了全国在水彩风景画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34名画家的97件作品参展,全面展现了我国水彩风景画创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作品展出期间还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理论家、水彩画家就“回眸中国水彩画历史进程,展望新时代中国水彩画发展方向”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创作现状、历史经验和前景展望求得了很多有益的共识。认真、冷静、客观、不带成见地探索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来龙去脉,对新时代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它会使我们更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更精准地继承优秀传统,更自信地坚定我们的发展方向。“来龙”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文化寻根。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彩画的认知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都习以为常地将其列为“舶来画种”,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误解。因此,对水彩风景画的溯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使我想起了年陪吴作人先生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他指着彩绘棺的漆画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和毛笔,最早使用矿物质颜料的国家,理应是世界水彩风景画的发源地,但过去人们一直已成惯例地把水彩风景画的源头定在了西方。《中国大百科全书》把这种“以水调和水彩颜料绘成的画”定义为“约产生于15世纪末的欧洲,18世纪以后在英国形成独立画种,20世纪初传入中国”。《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则把这种“含有极微细、以树胶所黏(粘)系的颜料粒,用水溶化后再涂于纸上”的绘画,明确为“丢勒(一)扩大了水彩的用途,更发展成一种可以用来描画风景、植物及动物的独立技巧”,并说:“水彩画一词最常与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的一些英国画家相提并论,如科岑斯、科特曼、透纳。这些画家极擅长用水彩,并认为它极适合捕捉光及风景的气氛,并致力于把水彩的地位从业余的技巧提升到与油画相抗衡。”这简要地阐述了西方水彩风景画的源头。但此种绘画,中国的源头实际上要早得多,且不说中国在4世纪已经有了独立的山水画和画论,并已显现了水彩画的雏形,仅从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便可知其画上下皆以空青画之,以青绿为主,且满纸皆色,山分阴阳向背,水中有倒影,已是很写实的水彩画了。南朝梁(-)画家张僧繇独创之“没骨山水”,当时已于画坛为绝诣,后人仿之者甚多。他不用墨笔,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没骨法。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有宋人仿张僧繇山水轴,此幅画山石用颜色填染,不用墨笔皴擦,以丹朱青绿为主色,并用白粉烘云点树,故令人觉奇彩艳发,神气飞扬。这不就是一幅标准的水彩画吗?!所以台湾学者朱介英在他的《标准水彩画》一书中写道:“水彩画的诞生,最早应为中国才对。水与彩的用法,中国已然有二千年的历史。”我看到的世界各国的一些水彩画教科书,也把中国画列为最早的水彩画,如美国年出版的《水彩绘画史》(图1),作者罗马法兰西学院前院长让?莱马里在引言中写道:“天然颜料溶于水在史前时代就为人所知,但决定性的发明是由中国人(得出的),在早期基督教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纸,或者至少完善了用于书写、绘画的软毛笔。图1:《水彩绘画史》书影图2:董源作品东方的绘画,主要是水墨或浅色的风景,就像水彩画的精髓。”书中还把五代董源(图2)和明代文嘉的山水作品作为书中的经典插图。再如俄罗斯年出版的《水彩画的艺术教学手册》(图3),作者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米哈洛夫在书中专列了“中国水彩画”章节,他写道,“虽然古代中国没有现代水彩画,但是所谓的中国画技法与水彩画一模一样”,“中国水彩画特别值得注意”,“中国艺术家具有非凡的视觉记忆和想象力,作品有深厚的诗意”。书中也大幅刊登了齐白石(图4)、林风眠等人的七幅作品为水彩经典插图,这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图3:《水彩画的艺术教学手册》书影图4:齐白石《风月夜行图》

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看到或知晓早于西方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家张僧繇的“没骨山水”,没有感受到他灿烂缤纷的色彩,凹凸分明的晕染技巧,写实到几乎乱真的艺术效果,以及点、曳(“拖拉”之意)、斫(“用刀斧砍”之意)、拂(“擦掉、掉掉”之意)的笔法,不然,他们又要重写“世界水彩画史”了!但是,更遗憾的是,正如潘天寿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中表述的:“此种阴影法之新绘画,中土画家,自张氏后,竟无人继起耳。”这种画法就这样不可思议地断流了!潘先生只是简单地归结为“然东西民族之性格,究不相同”,对此,英国的美学家里德倒有较为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奇妙之处”,他写道“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在他们(中国艺术家)看来,线条节奏与变幻无常的阳光投射在外物上时所产生的偶然效果相比,更具有本质意义。中国艺术家偏爱线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取得某种自然而稳定的艺术效果。”让?莱马里也在他的书中说了:“在中国,色彩的范围被有意地缩小了,并且从属于线条,从属于符号的组合,而西方水彩画,则渴望一种自然的色彩处理。从本质上说,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基于光的照射和色彩的流动性。”中国绘画艺术面对二者的此种扬弃应该引起我们当代水彩画家的深思,那种以西洋水彩模式为唯一正统样式的成见也应该重新审视了!我们实际上面临了两个传统,而且都是我们本土的传统,都是“来龙”的正脉,这实在是给我们的水彩风景画提供了一片美妙的新天地,使我们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更广阔而多彩的艺术空间。因此,更广泛、更全面地继承中华艺术久远的优秀传统,应是当今水彩风景画创作的生命线!

“来龙”必然延伸出相应的“去脉”,“去脉”是对未来水彩风景画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求索。余年来,中国现代水彩画从广州外销画、“土山湾画馆”、上海月份牌画到美术留学生回归、美术社团和美术学院的兴起,从俗到雅、从小到大,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的独特面貌。水彩风景画更是一枝独秀,孕育了老一辈成就卓著的水彩风景画大家,如张眉荪、关广志、林风眠、李剑晨、潘思同、阳太阳、程及、古元、吴冠中、席德进等,堪称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历史丰碑(图5—图14)。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彩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水彩画已当之无愧地雄踞于世界水彩画坛,其作者队伍、作品质量、展览规模等皆居前列,但是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距仍甚远,与世界水彩艺术的高峰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我国水彩画家艰苦努力、守正创新、勇攀高峰。图5:张眉荪《气象峥嵘》

图6:潘思同《苏州河的早晨》

图7:李剑晨《东海风云》图8:关广志《故宫天一门》图9:程及《春花季节》图10:阳太阳《晨曦》图11:席德进《山水》图12:吴冠中《江南雨色》图13:古元《雨后渔村》图14:林风眠《秋》端正、稳定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去脉”必须抓住如下几个要点。第一,要坚定信心,坚守正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毫不动摇地沿着社会主义美术的正确道路前进,中国水彩风景画只有明确了服务方向,才能有真正的前途和社会价值,如果只在小圈子里自我表现,满足于形、色趣味,炫耀技巧,孤芳自赏,就只能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如果只追求唯美、悅目,适应市场需求,那就只能是商品而已。人们过去一概把水彩画界定为“轻音乐”、小品,实在是对水彩画的禁锢。中国水彩画应该有大国气象,应该与社会生活、人民情感休戚相关,应该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这样才能把中国水彩风景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要力戒浮躁、创作精品。中国水彩风景画只有产生了大量公认的不可动摇的艺术精品,才会在世界上有真正的地位。现在水彩画似乎很活跃,大家都在忙着这里写生,那里办班,这里展览,那里拍卖,但真正站得住脚的艺术作品在哪里?这使我想起了57年以前在上海参观英国水彩年作品展览时,曾获准在原作前临摹透纳的《达德利堡和河上货船》(图15),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倪贻德曾对参观的学生说:“他们(西方画家)是以研究的态度在画水彩。”确是如此,画中的晨月、灯光、货船、货船上的物件、码头边的人群、马匹,哪一样不是深入研究、精到刻画的?色彩沉稳、手法多样,用重叠、擦刮、加粉,甚至刀刮,“不择手段”,只求表现,真正有中国画家“九朽一罢”的作画精神。这才是大师风范!现在,我们的水彩画家太潇洒、太轻松了,唰唰几笔,一挥而就,作品当然也就只能昙花一现了!浮躁,已成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的水彩画家当务之急是静下心来,下苦功夫,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图15:透纳《达德利堡和河上货船》(临摹作品)第三,要满腔热情深入生活、融入自然。目前水彩界浮光掠影的写生画很多,真正有深刻体验,表现山水本质和灵魂的风景画创作太少,画家仍都在忙于画“一批”作品,而不是“一件”精品,忙于匆匆地拍照,或是借写生表现自己的一套技法和图式,这也许有立竿见影的效应,但难有真正感人的作品。因此,必须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静悟造化,纯净心灵,像林风眠先生教导的那样,“远功利、爱自然”,老老实实地以坐禅的精神提炼境界,“细把江山图画”。只有这样,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才可能诞生。第四,要排除成见,锐意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水彩风景画的创新的关键在于:(1)创新,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山水画优秀传统的创新。这绝不是对中国山水画形式的表面模仿,而是传承和发扬它的基本精神、态度,它的气韵、意境,它的骨法用笔,等等。这其中的养分实在是太高深太丰富了,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惜现在的水彩画家们在这方面下功夫的太少了,在他们的新作品中,你总会感受到现在著名的西方绘画大师作品的模式的影子!看似创新,但实质上是西化的模仿。(2)创新,应该是立足于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新。当今世界艺术资讯发达,各种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很容易诱人误入歧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现实主义艺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理解、感动,也最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愿望,它应该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美术的主流。现实主义艺术是关爱现实生活、重视艺术规律、追求现实生活、不断趋向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艺术,现实主义艺术也是最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艺术,毋庸置疑,它必然是美术的康庄大道。所以,现代中国水彩风景画必须坚持以它为主流的多样发展,正如水彩画大师王肇民先生说的:“中国水彩画应沿着现实主义的路子向前发展,别的路子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人民将作出决定。”这是何等精辟的论断!(3)创新,应该是立足于画家个性的创新,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独特。因此,每个画家必须“自我识才”,根据自己的艺术基础、修养、个性、爱好、长处来考虑创新,切忌模仿,不然便成了“戴着别人的面具跳舞”,丧失了自我。可惜现在水彩画界此类模仿性的“创新”实在太多了!(4)创新,也必须是基于水彩画本体语言特色的创新,不然便是水彩画的消亡。水彩画的技法命脉在于“水”“彩”“画”,没有水分的巧妙运用,便丧失了水彩画的魅力;没有色彩的对比显现,便丧失了水彩画的光彩;没有“画”意,便丧失了水彩画的气韵。现在靠制作而成的水彩画实在太多,已无生动的表现可言。英国早期号称“水彩风景画领袖”的约翰?瓦利,也曾致力于水彩画的创新,“努力使水彩画达到像油画一样有分量,有永久艺术地位”。但他始终保持了水彩画本体语言的优势,作品厚重而有透明感,表现充分而轻快。(图16)图16:约翰·瓦利《乌斯河风景》(临摹作品)(5)创新,还应该是具有美术基本功的创新。就如一个人走路,总是先要学会走才能跑、跳,现在有些美术学子,连起码的绘画基本功、造型能力都不具备,就奢谈创新,企图投机取巧,追求廉价的成功和轰动效应,那只能说是乱搞胡来,自毁前程。第五,要坚持多样化的发展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到现代的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实践所检验了的真理,也是近30年中国水彩画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因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持多样化。现在中国水彩画的面貌比任何时期都要更丰富多样,基本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青年画家也从中脱颖而出,令我们刮目相看,大家应该持之以恒。其中出现一些不成熟的、非驴非马的,甚至有错误倾向的作品也不可怕,历史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青年画家也会从中吸取教训,在比较、鉴别中走上正确的道路。最近,偶然看到林风眠先生为著名水彩画家,也是他的学生席德进逝世写的悼念短文,文中写道:“席德进同学是一个很诚实的人,他沉醉在大自然中,追求他美好的梦境,他用西方写实的技术表达了东方绘画的传统精神。他是这一个时代的人,在绘画上说出了这一时代的话。他不模仿抄袭,也不追求时髦,他始终是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李可染先生在赞美王肇民水彩画艺术时也说过:“他把中国画的用笔,素描的功底,油画的色彩和诗的境界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这里,林风眠作为中国水彩画的一代大师为我们水彩风景画界树立了极好的典范,也似乎同时点出了我全篇文章的要旨,令我深为感动、叹服。期望中国水彩画界在先贤的指引下,有更多的王肇民、席德进,共同努力、砥砺前行,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水彩风景画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称雄世界的明天!

-END-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ly/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