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城市名称背后,几乎总是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与某些事物的固定联想。有时,还有政治因素在内。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建议伏尔加格勒市民举行公投,以确定是否将城市名称改回-年期间曾经使用的斯大林格勒。对于这一提议,既有人热情支持,也有人明确表示反对。支持者认为,恢复原名称可以使人们铭记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功勋,而反对者则表示这不可接受,因为它实际意味着对斯大林——这一被很多人认为是血腥暴君和独裁者的人进行平反。奇怪的是,曾经使用过多年的察里津这一历史名称却完全未被考虑。

俄罗斯旧都则恢复了其原有的历史名城——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座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被称为圣彼得堡(此举并非很多人所认为的是为了纪念18世纪初创建城市的彼得一世,而是为了纪念圣徒彼得)。一战开始后,这一名称被俄化,去掉了其中的德语式发音,而改为彼得格勒。然而,仅仅10年之后,随着十月革命领袖列宁的逝世,城市名称又被改为列宁格勒。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其名称再次恢复为圣彼得堡。

用逝世的苏共领导人的名字为城市命名的传统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奥尔忠尼启则、古比雪夫、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等城市名称一直沿用至苏联解体前。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基洛夫、加里宁格勒(原科尼斯堡),甚至陶里亚蒂(以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名字命名)等城市。其中,陶里亚蒂市在苏联时期建成日古力汽车厂,其日古力汽车原型为意大利菲亚特轿车的一款车型。

与莫斯科有关的一句谚语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含义是:只有败而不馁的强者才能在这座城市中获得成功。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一部苏联电影也以这句谚语命名。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于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时3位外省姑娘征服莫斯科的奋斗故事。基辅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则成为尽管偏远难寻但最终能够到达的地方的象征。有句谚语为:有嘴就能到基辅。巴黎成为更加遥远而几乎无法企及的目的地:看见巴黎,死而无憾!——然而,现在前往巴黎却变得轻而易举,没有人会因为到达那里之后去寻死。

里约热内卢是另一个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具有地理坐标意义的俄罗斯城市名称,这要感谢小说《十二把椅子》。书中的主人公、浪漫的冒险家奥斯塔普·本德尔(OstapBender)来到沉闷的俄罗斯外省之后,说出了那句:不,这里不是里约热内卢......。不过,由于巴西足球世界杯的缘故,今年夏天到访俄罗斯里约热内卢的人明显增加。中国城市上海已经成为一种别样的象征:充斥大量乱建建筑的区域被称为上海。

丹麦首都的名字因其特殊发音进入俄罗斯民间传统。我对此不是哥本哈根指的是我对此不在行(俄语中哥本哈根与内行的发音相似——编者注)。说此话者自命不凡,但却不确定内行一词如何正确发音。

还有一些俄罗斯城市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同名。例如,别尔哥罗德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意为白色的城市),以及利佩茨克与德国的莱比锡(意为椴树之城)。此外,还有写法完全相同的城市,例如,在美国既有莫斯科也有圣彼得堡。在俄罗斯,有两座城市尽管名称不同,但其所具有的含义却相同,分别为奥廖尔(意为雄鹰)与黑海度假胜地阿德列尔(德语雄鹰之意)。

苏联解体之后,原加盟共和国首都的名称也发生变化。如果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的写法从Alma-Ata变为Almaty的过程还算平静,那么围绕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写法则出现了激烈的争论。苏联时期,塔林的结尾只有一个字母n,即Tallin。爱沙尼亚独立后,首都名称写法改为Tallinn,并要求对应的俄语写法也做同样改变。这一要求曾在几年时间里被满足——之后又决定恢复传统的俄语写法。一个字母的问题演变为原则性问题——已不仅仅涉及语言学原则,还包括政治原则。

年,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俄格军事冲突之后,原属于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宣布独立。两国均表示要更改首都名称写法:阿布哈兹的苏呼米从Sukhumi变为Sukhum,而南奥塞梯的茨欣瓦利从Tskhinvali变为Tskhinval(在这两种情况中,名称中的字母i均为格鲁吉亚语特有)。格鲁吉亚则继续以原有名称称谓这两座城市——这同样成为原则性的政治问题。

还有一种语言学和政治的对立说法,我们可以现在直接看到。不过,这里所涉及的并非某座城市,而是系列国家。在俄语中,在表达在某国的意思时,常用前置词v(俄语单词в)加相应国家名称表示,如在美国、在德国、在中国等。当说到乌克兰时,俄语中的习惯用法是用前置词na(俄语单词на)。其中的细微差别在于:在俄语中,前置词na常与表示俄罗斯地区的名称连用,比如,在乌拉尔、在库班、在远东等。时至今日,社会也未对此形成统一的正确说法。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包括语言学家),前置词na与乌克兰连用是唯一正确的传统说法,而乌克兰人则认为这不符合新的政治现实。

小词典:Волгоград:伏尔加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斯大林格勒

Царицын:察里津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圣彼得堡

Петроград:彼得格勒

Ленинград:列宁格勒

Калининград:加里宁格勒

Кенигсберг:科尼斯堡

Тольятти:陶里亚蒂

Москва:莫斯科

Киев:基辅

Париж:巴黎

Рио-де-Жанейро:里约热内卢

Шанхай:上海

Копенгаген:哥本哈根

компетентен:在行(形短)

Белгород:别尔哥罗德

Белград:贝尔格莱德

Липецк:利佩茨克

Лейпциг:莱比锡

Орёл:奥廖尔

Адлер:阿德勒尔

Алма-Аты/Алматы:阿拉木图

Таллин/Таллинн:塔林

Сухуми/Сухум:苏呼米

Цхинвали-Цхинвал:茨欣瓦利

вКитае:在中国

вАмерике,вГермании:在美国,在德国

наУкраине/вУкраине:在乌克兰

наУрале,наКубани:在乌拉尔,在库班

наДальнемВостоке:在远东

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