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801/4438675.html

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作者:张阳

在探月学院,张阳老师被誉为「行走的图书馆」,除了自己爱读书,她还带领着整个探月学院一起读书。

今天,探月的公号想要向大家推荐张阳老师整理的一份关于未来教育的书单,她不仅细心地为20本书写了推荐语,还专门针对教育者、家长以及大众都推荐了从入门到精深的书籍。

暑假读书正当时,如果你也有关于教育的书籍想要分享给大家,欢迎在这篇文章下留言:书籍名+你推荐的理由。

第1本: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知行学校》看点:进化、系统思维原文摘录:变革将会发生,是因为人类如果想要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生存繁衍下去,就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工业持续扩张制造的社会与生态的过度不平衡,已经使其自身难以为继。如果不重塑企业和教育这两个传播工业时代世界观与技能的核心组织,变革就不可能到来。但究竟如何才能引发多种创新的融合,带来新的、整体的深层变革呢?我认为答案存在于一个新的、引领性的比喻之中。就像「机器」这个比喻,把创造工业时代学校的思维模式塑造成形,而对「生命系统」逐渐成形的认知将引导对未来的思考。像所有其他的工业时代组织一样,一家工业时代的学校把全部工作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职位」。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型把一个系统分割为一个个片段,创造出各个方面的专家,要求每一个人只做自己那一部分工作,并且假设另外还有其他人去把握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在学校里,有一个人是校长,另一个是教师,还有一个是学监。我们的假设是,大家共同工作显然必须有这样的分工。我们往往看不到有什么迫切需求,需要在这些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团队,或者形成共同的责任感。与此相反,我们假设,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学校的事自然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事实上,今天大概已经不存在比教书更为个人化的职业了——教师各自做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几乎完全孤立。但是,孩子们体验到的是一个高度碎片化、与团队精神刚好相反的系统。这就像棒球队的队员们决定,他们永远都不把球传出去一样,或者像在一个交响乐团里,每一个人都只想表演独奏一样。俄勒冈州科瓦利斯市(Corvallis)的学监吉姆·福特(JimFord)说:「在学校系统中你可能要做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和孩子们分割开的一堵堵墙,统统拆掉——帮助人们看到学校是一个社区,并且意识到这个社区就是这所学校。」

第2本:托德·罗斯《平均的终结》看点: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个性」了么?万维钢老师的推荐序: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并不是一本科普书。罗斯使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引用了前人的学说,考察了历史,并不是为了「普及」一个什么旧思想,而是为了提出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人不是工业品」。你可能觉得我这么说有点奇怪,人本来就不是工业品,这怎么是新思想呢?我要说的是,过去上百年间,工业化成功的一个秘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就是把人变成工业品。所谓工业品,就是按照固定规格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认为符合「标准」的就是好的,就放心了,一旦不符合「标准」,就非常担心。没有标准人,没有标准能力,甚至连所谓性格,现在都被证明也是不标准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泰勒制那个年代的时代主题是「生产」,而我们今天的时代主题是「创新」。你不可能用泰勒制管理程序员,或者任何但凡有一点创新任务的人才。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分类考试不适合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这个时代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业品式的劳动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有主见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罗斯这本书,指向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新指导思想。第3本:托尼·瓦格纳《为孩子重塑教育》看点:如此「个性」也能评估吗?原文摘录:精熟成绩单联盟(MasteryTranscriptConsortium)最近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联盟提出的新模式评估体系,根据的不是传统的学科,而是以学生的各项必备技能和心态取而代之。分数也彻底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由学生原创作品组成的数字化档案。这种新型成绩单鼓励学生去挑战复杂的跨学科项目。学生们不再害怕尝试,不再畏惧风险,因为他们知道,暂时的挫折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只不过是在创建令自己为之骄傲的作品过程中所必经的历练。学生要满足的标准是精熟的,不再是完成固定数量的学时那么简单。我推荐它的原因:这本书和HTH的同名纪录片一起,几乎成了我们讨论创新教育的经典材料。说它经典,不是说那种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才能读的经典,而是它用了一个创新的方式来传递什么是创新教育。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其实没有给我们答案,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寻找自己的答案的机会。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天南海北,居然连非洲的小故事都有,没想到我自己读完这本美国创新教育的书居然最喜欢那个非洲的小故事;而且这本书引用的案例都非常好玩,让你往往忍不住想要顺藤摸瓜,在书里书外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宝贝。当然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次的共同讨论交流的机会,恰恰是在这些讨论和交流中,我们慢慢找到了想要一起去努力的方向,很多的脑洞被我们一点点变成了现实。如果你也对创新教育感兴趣,不妨从这本书开始吧,看看和它的对话,会让你把自己带到哪里吧。

第4本:丹尼尔·戈尔曼《三重专注力》看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孩子未来的能力——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原文摘录:今天的世界,万事万物和地球的互联互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本书将描述三项决定性的技能,来帮助我们穿行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纷扰频至、人与人的互动濒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把这三项技能理解为三重专注力的整合,它们是:专注于内在、专注于他人,以及专注于外在系统(inner,other,andouter)。丹尼尔·戈尔曼将探索三重专注力的第一个,专注于内在中心,也就是专注于我们自身(focusingonourselves),我们的内在世界,去与我们最深的热望和使命连接,理解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情感反应。内在中心是一把钥匙,让我们通向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令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忽略干扰,管理困扰我们的情绪。丹尼尔·戈尔曼也会带领我们探究第二重专注力,也就是了解他人,或者说与他人同频(tuningintootherpeople),这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所处的现实,从他人的视角与其连接的能力。这样的同理心使我们发展出关爱他人及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而这些都是有效人际关系的基石。然后,彼得·圣吉将会解读第三重专注力,即对外在的专注,也就是去理解更大的世界(understandingthelargerworld),理解系统如何互动,并创造出众多相互依存的网络。这可以是家族或组织,甚至世界整体的互动。这样一种理解需要系统思考的修炼,而不是「甲导致乙」「肯定有正确答案」的线性思维模式。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都在逐步转变它们看待和管理复杂性的方式,彼得积极倡导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和实践已深入助力商业组织的创变;而现在他致力于如何把基于系统思考的架构和工具带入学校教育的创新中,让更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

第5本: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看点:学不等于教,学习到底是什么?我推荐它的原因:这本书来自一个我们现在讨论创新教育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