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校园欺凌系列校园欺凌中不应该被
作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第三方,旁观者总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方,因为旁观者没有受到实际的伤害也没有参与到暴力行动中。但是,旁观者作为事件中的重要一环,有其重要的意义,不应该被忽视。 01 首先,旁观者数量庞大,理论上是可以组织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有利因素。美国国家犯罪受害者调查(NationalCrimeVictimizationSurvey)显示:在学校发生的80%案件有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在场;上学及放学路上的暴力事件中,71%的案件有第三方。 国内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宋慧雁,于年对山东河南、江西、广西、内蒙5个省份的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81.4%的中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而且34.7%的学生多次旁观过校园欺凌事件。 有相关的调查显示,只要有旁观者的积极干预,在57%的情况下,是能够有效制止和结束校园欺凌行为和暴力行为的。 年,芬兰学者克里斯提娜·萨尔米瓦利(ChristinaSalmivalli)的调查研究发现:旁观者的存在对校园暴力行为来说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她对比了不同班级之间的欺负频率与班级成员的旁观者态度类型,结果发现:旁观者的态度类型与班级欺负频率之间有着强相关,持协同欺负或沉默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的欺负行为就越多正强化;持反对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中的欺负就越少负强化。 02 从研究中我们知道,校园欺凌事件旁观者是会有不同的分类的,那么旁观者分为几种?他们为什么会分化,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选择? 根据芬兰学者Salmivalli提出的参与者角色(participatingroles)理论,根据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表现,可以将他们分为协助者(assistant)、煽风点火者(reinforcer)、保护者(defender)、局外人(outsider): 01 协助者协助者并不是欺凌的发起人、也不在欺凌发生过程中起领导作用,但是对欺凌事件有极大热情,为欺凌者提供帮助,如放哨、帮助压制受害者。协助者可鼓动欺凌者作出欺凌行为,且本人有时会直接参与欺凌。 02 煽风点火者煽风点火者也被称为强化者、助威者。他们不直接参与欺凌行为、而是在一旁充当观众,但同时嬉笑起哄或呐喊助威(例如对欺凌者说“给他点颜色看看”等类似的话),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得到强化(reinforcement),从而推动欺凌行为继续进行。 03 保护者保护者指在欺凌事件中安慰、帮助、或者努力制止欺凌行为的儿童。如,大声斥责欺凌者、安慰受欺凌者、为保护受欺凌者而攻击欺凌者、找老师或其他人来制止欺凌等。 04 局外人局外人在欺凌时总是保持中立,刻意避开欺凌发生的场所。这部分儿童通常不在欺凌发生的现场,即使有时碰到欺凌,他们也会装作没有看见,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旁观者分别是以下: 而影响旁观者做出不同选择的是基于以下4个因素: 01 与当事人的关系与欺凌与被欺凌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远近是旁观者做出不同行为举动的重要依据。 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师,,15:. 02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又叫做“责任扩散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其他人采取救援行动的可能性与周围人数成反比的情况,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围观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旁观者采取助人行为。因为大家都认为别人会出手相助。 03 社会规则影响儿童群体在面对暴力和欺负时的潜规则---沉默文化的影响。很多家庭会教育孩子闲事莫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决策。 04 自我效能感儿童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处理接下来面对的事情的。自我效能感弱的孩子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比自我效能感强的孩子采取保护行为的机率要小。 幼小成长营解读幼升小、小升初政策,分享热门名校资讯,传递家庭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10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纪念胜利的日子列宾美院优秀战争题材毕业
- 下一篇文章: 艺论丨司徒立我的绘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