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死亡线rdquo鳌太又
盖百霖遮盖液 http://m.39.net/pf/a_6086123.html 鳌太,又出事了! 截至5月5日,已有一名来自包头的男性和一名来自北京的女性在徒步穿越途中不幸遇难。据 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详细报道:据当地村民介绍,5月3日,来自包头的兄弟俩结伴穿越时,行进过程中由于气温突降、气候骤变,准备保温措施不充足一男子失温不幸遇难。该男子为兄弟中的老大,身高1.8米,在万仙阵附近遇难。 另据救援人员称,5月日,来自北京一女子与驴友相约穿越鳌太线时失温,同行四人决定两人继续前行,留下一男子陪她下撤。 两人5月3日下午6时30分许到达一处河边,过河后很快就能到达公路,但两人未及时观察河道情况加之山中林间光线不好,女子在走至河道中间时被水冲走,5月4日通行男子下山报了警。 5月6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支13人穿越队伍中一人确认不幸遇难。另有其他队伍人员仍处失踪状态……昨日(6日)上午,宝鸡市太白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应,13人非法穿越属实,1人已安全返回,1人失联。 据极目新闻记者昨日下午获悉,失联的江西驴友已确认遇难。 救援中,接近被困者。图/望月 与此同时,当地相关救援组织也在积极行动,并已成功解救数人。 陕西蓝天救援队的培训教官 望月也是此次救援队伍中的一员,据望月称,5月3号晚接到一支穿越队伍的海聊求救信息后,他和队友彦青等人迅速核实信息,整理装备出发; 5月4号快速赶至大爷海、跑马梁,并沿途询问反向穿越人员信息,锁定万仙阵东坡方向; 5月5号万仙阵南北坡搜索无果陷入僵局之际,通过海聊获悉基站检测到了被困者信号,由此进一步锁定搜救目标,搜救人员分成几队继续下沟搜索,最终望月和队友彦青等人在一处山沟里发现了两名被困人员。当晚7点多,成功接近被困者后,搜救人员和被困人员、向导等共19人就地扎营。 5月6号,将两名被困者成功带回…… 以上聊聊数语,并不足以当时呈现救援的艰险与辛苦,好在在山上山下公安、消防、民间救援队等多方配合下,两位山友被成功解救。 感谢救援人员!希望失联中的山友也能转危为安…… 跋山涉水搜救中……图/望月不曾间断的事故……对于鳌太来说,事故,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在这条被传为“死亡线路”的地方,几乎每年都会传出不幸消息。 据不完全统计,01年至年,短短五年时间,“鳌太线”就累计走失、失踪、死亡驴友多达近50人。他们之中,甚至不乏经历瞩目如攀登过珠峰者…… 在此形势下,年10月,陕西太白县人民政府官方全面禁止秦岭“鳌太穿越”,多次在鳌山等山口发布公告,阻止驴友轻率组团登山。该县生态办也每年宣布封山期,并要求登山季上山的驴友事前登记。 实际上,据当地工作人员称,想要进行“鳌太穿越”,有几十甚至上百处路口可以进山,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即使近几年明令禁止非法穿越,耐不住众多山友前赴后继,近年来试图穿越“鳌太线”的队伍仍屡见不鲜,事故仍时有发生,而五一期间出事更是几无例外……“死亡线路”鳌太鳌太——鳌者,鳌山,海拔米,在太白山西侧,又称西太白;太者,太白积雪六月天,此山之谓也。 鳌太线,即一条纵贯鳌山与太白山的路线,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的探险”。 徒步穿越行程公里左右; 海拔由起点太白县的米最高上升至鳌山标志塔米,之后经太白梁米最终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米; 需要6-7天左右,大部分行走在无人区。 图/雪碧相较于川西、西藏和新疆等地的经典线路,交通相对便捷、成本相对较低的秦岭鳌太对许多人来说更加触手可及。 加之鳌太线路在户外圈声明远播,对一些急于验证自己实力的人来说,是一个颇有说服力的进阶选择,如此,更容易对复杂的沿途状况和恶劣的气候条件等估计不足,遇到极端天气,便会措手不及。 当然,也有诱惑于沿途风光之壮美者。以下小视频便来自此前朋友队伍穿越时所拍—— 视频/雪碧鳌太诚美,但“险”名更著。鳌太沿途马儿难行,没有补给,重装是唯一的出行方式,这也无疑增加了鳌太的难度和面对风险时的无力。 位于秦岭上的鳌太,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两方气候在此交汇、碰撞,造就了其较一般高山地区更多变复杂的气候。“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并非传说,而是鳌太的真实写照。沿途气候瞬息万变,即使在夏天,山上的气温都可能远在零度以下。 雨雪之外,大风与浓雾交杂,不仅极其容易迷路、因看不清路况而发生各种意外如坠崖、落水等等,更容易引发失温…… 图/雪碧致命的失温!此前鳌太沿线的很多悲剧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失温。 此前年曾震惊户外圈的五一事故,亦是如此——那次的鳌太穿越途中,一队来自云南的8人队伍中3人失温死亡。 在发现空山和老木整整5天后,第三位失联女驴友平安的遗体,5月9日下午16点,在距离另两人各1公里左右的中间位置被发现。一样位于背风的石坳间,尚未支起的帐篷覆盖,半个身子在睡袋里。 “当时应该是想扎营自救,但已经失温,在大风中没能短时间支起帐篷。”5月10日护送遗体下山的孙杰,终于和山下苦等的平安丈夫完成最后交接。(来源:湘君《特别调查 鳌太生死结》) 风雪五台山。图/古达瓦利图虫创意但失温并不是专属于鳌太的生命威胁。01年1月日晚,两人在河北涿鹿县灵山景区登山时失踪。第二天中午在山林被发现时,均已无生命迹象,初步判断两人死因系冻死; 00年底,三位山友遭遇小五台暴雪,最终一人重伤、两人失温离世…… 从看似休闲的苍山,到令人闻之色变的鳌太;从成熟的景区大五台到荒蛮的山野小五台;从春季到冬季;从户外野蛮生长的国内到救援体系十分成熟的阿尔卑斯地区…… 稍有疏忽,失温,便伺机而动。 “风、湿、冷”是它的鬣狗,无论地方或季节,满足其中两项,便有被围猎的危险。 坏天气中,空气的对流会迅速带走温暖,“风寒效应”足以致命。 图源/horhayhopkins上传的《ridgclimbinwindandrain》 简单说,失温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人会逐渐随之丧失意识甚至昏迷死亡。 诱因——失温并不只有在极寒环境中才会出现,“风、冷、湿”是它的三大主要帮凶。 暴露在寒冷中,衣物不够保暖——“冷感”自然强烈; 没有遮蔽之所,或是衣物不够防风——“风”便由之成立; 遭遇雨雪天气,或是衣物汗湿——“湿”便趁虚而入。 判断——三者合围,失温自然无所忌惮。关于失温的各个阶段和表现,分类大同小异: 一级,轻度失温:33-37°C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二级,中度失温:9-33°C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三级,严重失温:-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四级,致命阶段:低于°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现实判断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应怀疑对方有失温前兆或症状。 救援——处理方法可从三大诱因着手: “躲” 湿冷环境中,尤其有风时,风寒效应会加剧患者身体热量流失,加剧症状。 可转移到避风处,比如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同时注意不要直接接触湿冷地面,可以利用睡垫或衣物等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必要时快速搭起帐篷。 “换” 如果衣物尤其是内层衣物湿了,别磨叽,赶紧擦干身体换上干的、暖和的!湿冷衣物带走热量的速度超乎你想象! 人体穿着湿衣服比穿着干燥衣服的“失温”速度快5倍。(引用来源:《人体落水后“失温”现象及水上救生训练研究》)“补” 补充热量/能量,辅助患者回温,既是行之有效的救命方法,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导致“救死”的地方…… 图/小二多吉 “救死”——下面这些想当然的“救命”行为,切记万万不能做! 猛搓手脚:剧烈摩擦在有冻伤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且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引发心室纤颤等严重后果! 喝酒暖暖: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更快带走核心体温,无异于饮鸩止渴!倒不如一堆篝火来得实在。 应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对患者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四肢做好被动保暖即可。 有所恢复后,可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及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注意,回温时要防止烫伤,也不要猛喝热水,防止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和复温休克等。 切记初期早发现,真要是拖进了级以上失温状态,医院救治,户外环境下基本大概率会出事儿了。 诚然,恶劣天气是失温等事故的诱因,但“可能面临极端环境”本就是户外出行的题中之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装备、体力、线路认知、团队合作等等,每一项都至关重要。 徒步希夏邦马。图/凉爽 以徒步中国活动为例,每次出行前,我们都会发布详细的户外线路信息、报名门槛、注意事项和必备装备清单等,但却每每总会遇见盲从,以及装备上“讨价还价”等情况…… 殊不知,一时的任性和轻减,真的可能将个人甚至整个团队至于危险之中! 安全户外,勿存侥幸!因噎废食,从来都不是户外人的特性。 但面对自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天气诚不可控, 我们却能通过充分的武装,减少故事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为不幸遇难的朋友深表遗憾, 也更应由此警醒: 无论挑战什么,无论挑战哪里, 都请再慎重一分, 做更强大的自己, 做好更周全的准备。 希夏邦马徒步。图/凉爽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8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的芬兰职场故事芬兰儿童科学教育公司首席
- 下一篇文章: 移民成功案例65让出行更便利,洪女士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