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推荐了19本在读好书,书迷门赶紧往下看!有《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还有《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黑暗时代的爱: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等等……是不是听书名,就有点期待?赶紧往下看吧!

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编辑们(外加一位评论部“外援”)在读的19本书,是不是如有鬼君所言:有点期待。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基思·托马斯/著芮传明、梅剑华/译,译林出版社,年8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这本书曾出版过一个节译本《巫术的兴衰》(ReligionandtheDeclineofMagic),不知为什么,现在的全译本竟然把副标题作为书名。不过,这部厚达九百多页的巨著处理的主题异常酷炫:科学和理性是如何战胜巫术的?作者用海量的材料展示了英格兰当时由巫术、占星术、妖术、预言、幽灵等组成的信仰体系,这一信仰体系与宗教、科学纠缠在一起,并逐渐衰落,呈现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这一命题。书中的洞见随处可见,比如:“占星术恐怕是有史以来想把纷繁驳杂的人类事务简化成某种易于理解的体系的最为野心勃勃的企图,但是正如不断增多的词汇和技术反映了占星术所涉问题的丰富性和易变性那样,要对这种问题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是越来越困难了。”(页)“巫术在英格兰丧失吸引力是在适当的技术解决办法被发明出来取代它之前。是巫术的废弃才使技术高涨成为可能,而不是相反。”(页)“16世纪和17世纪的一切证据都表明,普通人从未清楚区别过巫术和医学……现代的患者并不比术士的主顾更了解其治疗方法背后的理论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科学’止于何处以及‘巫术’始于何处。”(页)

作者也许觉得,面对巫术,科学与理性只是暂时占了上风。按照我的理解,“祛魅的世界”在20世纪中后期达到顶峰,21世纪迎来的也许是“复魅的世界”。有点期待。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吴政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年5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简体版姗姗来迟,总算在今年夏天读到。明清之际的东亚世界,鸡飞狗跳的国际战争,这些宏大的主题被融在几个朝鲜使者的旅行故事里讲得娓娓动听。印象很深的是一则眼镜的故事:朝鲜使臣和清朝儒生在北京因一副眼镜结缘,成为挚友,彻夜笔谈,竟日方休,还梦想“来世同生一国”,感人至深。作者讲到这里笔锋一转,说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剧变。朝鲜使者的中国旅行,多数时候是一场缅怀明朝的盛大演出;而这份与清朝人的友情甚至引发了朝鲜知识分子的论战——怎可与夷狄称兄道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的这次相遇,是朝鲜思明的终声。

这本书是台湾大学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作者写给大众的普及读物,每一章都不长,用一两个人物故事讲一个主题,非常好读。作者在研究之外,还为台湾的一个历史类网站写作供稿,讲起故事来行云流水。如果潜力无穷的学术人才都能有为学院外读者写作的热情,那我们的约稿一定会轻松不少。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陆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年7月版推荐人:熊丰推荐语:年的世博会已经过去十年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时在一个世博会的论坛上,有人做了一个发言,说了城市化带来的高房价、污染、拥挤等问题,而且城市的扩张让他没有了故乡。这种思想似乎还真成了我们国家从上到下的许多人对城市的认知: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应该受到控制,应该让更多人离开一线城市,回自己的家乡就业,这样城市病的问题才能得到控制,农村也不至于凋敝和空心化。《大国大城》一书就是对这种观点的系统驳斥,作者陆铭从经济学和区域发展的角度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作者对比了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案例,指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内人均GDP的平等,而不是地区之间GDP总量的平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人口高度集聚在大城市。农民真的要致富,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城,从第一产业劳动者转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因为土地的产出是有极限的,但第二第三产业却有规模效应,随着劳动力的集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能。而农村在农业人口减少以后,可以大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种植,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个体收益。区域的经济发展,恰恰是在集聚后走向平衡。总之,《大国大城》一书就是对于传统“田园牧歌”的一记响亮耳光,也是对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一个遥远的回应,在中国经济走向十字路口的今天,启示我们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何去何从。《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雨珂/译,中信出版社,年1月版

推荐人:西坡

推荐语:现在绝对是阅读或重读塔勒布的时候。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现代化、全球化带来的渐进式的好处,却忽视了在表面的稳定背后,系统的脆弱性反而在不断积聚。塔勒布最喜欢讲火鸡的故事:一只火鸡被屠夫喂养了天,每天都认为屠夫对它的爱的“统计置信度与日俱增”,直到感恩节来临。新冠疫情就是人类现代化、全球化道路上的“感恩节”,我们这些倒霉的“火鸡”是时候清醒一点了。塔勒布的书是对“天真乐观派”的猛然一击,金融危机曾经证明他的先见之明,新冠病毒则是更有力的一次证明。

《黑暗时代的爱: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

科尔姆·托宾/著柏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年1月版推荐人:顾明推荐语:还记得多年前看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大师》时的激动,身为同志的托宾去写深柜的现代心理小说开创者亨利·詹姆斯,再合适不过了。同样,让托宾去写文学史、艺术史上著名的同性恋者,也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这个主题是《伦敦书评》的编辑诱惑他来写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托宾在开篇便说明了:在同性恋政治渐趋稳定而严肃的时候,同性恋历史也成为了同性恋身份的重要内容,于是我们有必要回看历史上那些同志作家、同志艺术家,在所谓“黑暗时代”,他们的性取向或出于选择或是必须,被自己隐藏,被读者、评论家忽视,但欲望的法则,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托宾在序言里写道:“同性恋意识的挣扎一开始带有强烈的私密性,但如果同性恋者是作家、画家、电影人、改革者,这种挣扎就渐渐地以奇特而迷人的方式潜入语言、意象、政治。”这也是另外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作家毛姆在他的文学评论集《巨匠与杰作》中一直秉持的,他始终认为评判一个作家的作品,必须去了解这个作家的生平——他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里的“什么样”,不仅仅是他人生中的重大遭遇,更重要的是他的私生活。在本书中,托宾纵论了奥斯卡·王尔德、托马斯·曼、弗朗西斯·培根、伊丽莎白·毕肖普、詹姆斯·鲍德温、佩德罗·阿莫多瓦等人,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他们前后相差了多年。托宾带着探索他们作品和生活的乐趣,展现着同性恋这百年多来从黑暗走向不那么黑暗的历史。书中出现的人物、作品繁多,且有不少我们不太熟悉的,阅读门槛不低。

《聊天记录》

萨莉·鲁尼/著钟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7月版推荐人:朱凡推荐语:爱尔兰“90后”作家萨莉·鲁尼的小说《正常人》(NormalPeople)最近被拍成了电视剧(剧名译作《普通人》),讲述两个怀抱各自脆弱的年轻人从斯莱戈郡的中学时代延续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大学生涯的情愫与离合。剧集拍出了文学的质感,一些片段让人想起塞林格所说的“爱是想触碰却收回手”,于是想找原著来读,《正常人》的中译本下个月才正式出版,便先读了作家的第一部长篇《聊天记录》。《聊天记录》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和《正常人》中的男主人公康奈尔有着相似的轮廓,贫穷而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弗朗西斯与女友博比亦友人亦恋人的关系,与已婚演员尼克充满试探性的婚外情,都有着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敏感而细腻的表达。当这种也许是年轻人特有的敏感溢出自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