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读书会七学习精神生活的一部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跟着丁丁哥一起看书,一起进步。 丁丁哥会每周准备读书会,以连载的形式挑选每本书的精华内容,带大家一起看书,丰富自我。 暑假的时候我们看了顾黄初老师的《语文教育文集》,大家对于这本书有什么想法呢,还有暑假跟着丁丁哥有没有有所收获呢?或者是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再文章底下进行留言哦,也可以告诉我你想看的书,说不定下本书就是你留言的书。 之前我们看了《书和儿童的精神生活》、《蓝天下的学校》、《我们的“幻想角”》、《我们怎样学习读和写》和《学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一)》,本期我们将继续看《育人三部曲》中的《学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二)》 学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二) 如果把孩子在教室中度过的时间按一节一节课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一学年头两个月我们每天是一节课,三四两个月,每天两节课,五六两个月,每天平均两节半课,七八两个月,每天平均三节课。从一次课间休息到另一次课间休息的上课时间在头两个月是半小时,以后是45分钟。孩子如果在课间休息之前要出去,他征得教师同意后可以出去。如果不便打断教师的讲述,孩子可以不征得教师的同意就出去:教师看到学生要出去,就予以默许。绝大多数孩子很容易遵守作息制度,但是有个别孩子却很难习惯于遵守这种制度。托利亚、卡佳、科斯佳和舒拉就很容易疲劳。疲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上课时想到与过去相比,现在活动的自由大大地受到一定的作息制度的约束,一想到这他们就感到紧张。对任何愿望都持放任的态度当然不行;应当教会所有的学生刻苦、几周之内我准许这几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离开教室,逐步使他们习惯于刻苦的劳动。在学年开始后三个月,所有的孩子就都能遵守学校各项活动的作息制度了。 在阳光明媚的秋天,我们总是在“绿色教室”,在高大的苹果树下的一片草地上上课。几年前,我和高年级学生在这儿用铁丝和铁条搭起了未来的“绿色教室”的架子,并栽上了爬藤植物、野葡萄和啤酒花的秧。两年后就成了“绿色教室”,连项棚都爬满了藤。有几个“小窗子”保证正常的光线。在炎热的日子里,这儿很凉爽;秋天,这儿又暖和又舒适。在“绿色教室”里总是很安静。“小窗子”可以用啤酒花和葡萄的枝叶挡上,这时教室里是一片绿色朦胧,透过枝叶间隙射进的阳光,形成光和影的奇异别致的嬉戏景象。孩子们称它为“关窗讲故事”。在“绿色教室”里放着一些小桌子和小凳子,孩子们可以在这儿写字、读书和解题。 第二处“绿色教室”是一块三面种着耐寒品种的葡萄的草坪。在高温天气,这儿也很凉快(我们这儿春秋两他也常出现高温)。 我们还有一处“绿色教室”──在绿色树丛中的草地上,在一片毗连着沟壑的僻静的小树林中。我们常常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来到这里,这样就不用回到学校去了。一年大约有40%的课我们不是在屋子里,而是在“绿色教室”里上的。其余60%的课,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绿色实验室”和学校的暖房里上的。“绿色实验室”,这是单独的一所房子,四周种满了树木和葡萄。这儿有一间上课的教室。里面有许多植物和花卉。 相当一部分的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在新鲜的空气中、在蓝天下进行,这对孩子具有特殊的意义。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觉得精神充沛、兴趣盎然,从不头昏目眩。 课后,孩子们在家里休息。尽管采取种种措施使儿童不致因课内的脑力劳动而感到过度疲劳,但孩子们还是非常疲累的,课后他们应当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下午,学生一般不应当进行像在学校中那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尤其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负担过重。如果在学校里进行了三四小时的脑力劳动,那么不用多久,他就会精疲力尽。 不留家庭作业是办不到的。应当教孩子集中注意力,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但这首先应当在课内做。逐步培养独立进行脑力劳动的习惯。孩子不容易学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依靠某些影响学生的特殊方法,而是以上课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拴”到自己的故事、解释和讲述上来。在低年级,组织脑力劳动的技巧在于一开始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工作,并没有强迫自己去听老师讲解,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 如果教师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孩子就能把感兴趣的,尤其是感到惊异的一切牢牢记住。为什么我这些孩子这么容易就记住了字母,学会了读和写?因为并没有向他们提出做到这一点的目标。因为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字母都是引起欣喜之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要是我每天给学龄儿童“一份知识”──出示一个字母,要求记住它,那就不会有任何结果。当然这并不是说应当向孩子隐瞒目的。应当教得让孩子不想到目的,这样能减轻脑力劳动。这一切远非那么简单。这里说的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阶段──B.Л.雷若夫教授称之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低年级阶段,特别是一年级的时候,孩子简直不会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当设法控制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的心理学上称之为不随意注意的能力。 年幼儿童的注意力,这是难以对付的“玩意儿”。我觉得它像一只胆怯的小鸟,一旦你试图接近它,它就会远远地飞离自己的窝。而最终如果你抓住了它,你只能把它捧在手里或放在笼子里。如果它觉得自己是一具囚徒,那你别想听到它的歌声。幼小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它当作囚禁的小鸟似地死死抓住,那它是不会好好帮你忙的。 有这样的教师,把在课内能使孩子“始终处于智力紧张的状态”当作自己的成绩。这通常是通过那些对儿童注意力起驾驭作用的外在因素来达到的:频频提醒(要注意听讲),急剧地从一种活动转为另和种活动,预先警告讲解后马上要进行检查(更准确地说是威胁:如果你不听我讲,我就给你打2分),在阐明某一理论原理后,要求立即完成实际作业。 初看起来,这些文法给人以积极脑力劳动的印象:上课形式像万花筒似地千变万化,孩子们聚精会神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字,教室中一片紧张的寂静。然而这一切是以何种代价换来的,会导致何种后果?为了集中注意力和不漏掉任何东西而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可是这种年龄的儿童还不能强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就会使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瞬间,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样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在上了这样“效果卓著”的课后,孩子疲惫不堪的返回家去。他们容易发怒和激动。本来应当好好休息,可是他还有家庭作业,于是他一看到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心里就腻烦。 学校中经常发生破坏纪律的事件,表现为学生对老师和对同学态度粗暴,无礼对待意见,其结果是引起很多矛盾,这种现象决非偶然,因为孩子们在课内神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不是一部电子机器──请试一试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像万花筒似地不断变换上课方式,使之达到了“高效能”,以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经验在放学后脸色阴沉、沉默寡言、对一切聊无兴趣地返回家,或者正相反,病态地动不动就生气,这都不是偶然的。 不,决不能以这样的代价来换取孩子的注意力、聚精会神和积极的智力活动。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和神经耐力不是一口无底的井,可以一个劲儿地汲水。从这口井里打水应当动脑筋,而且非常谨慎,最主要的──必须不断给孩子补充神经耐力的来源。这种补充的来源就是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生活在大自然中,出自兴趣、出自了解某些事物的愿望而不是由于害怕老师提问而进行阅读,到生动的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旅行”等。 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可以称之为精神上的平衡。在这一概念中我放进了这样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到生活充实,思想明确,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相信可以克服困难。精神平衡的典型特征是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劳动,相互之间保持平稳的、同志式的关系,从不勃然大怒。没有精神上的平衡就不可能正常地进行工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的地方,集体的生活就变成地狱:学生互相欺侮和激怒,学校里充满了神经质的气氛。用什么方法创造并(这特别重要)保持精神上的平衡?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使我深信,在这一非常细致的教育范畴中,最重要的是使经常性的思维活动不要过累,不要突击,不要使精神过度紧张。 善意关怀,相互帮助,每个学生的智能与他力所能及的劳动之间的协调一致,这些都是保持平衡所需要的特殊条件。我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善于保持学生精神平衡的真正大师──低年级教师B.П.诺维茨卡娅、E.M.扎连科、A.A.涅斯捷连科等人的教育艺术。我极力设法揣摩依我看来最聪明,同时又是最自然的一事的“奥秘”:他们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一个孩子本来可以学得优秀而却学得平平常常的。得3分的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的倒霉鬼,小朋友们也不以怜悯、姑息的情绪来对待他。 我经常以极其惶恐的心情想到追求好分数的狂热性──这种狂热性来自家庭,又蔓延至教师,成为学生幼小心灵上的沉重负担,摧残他们的心灵。孩子暂时还不能学得很好,可是家长非要他得5分,至少也得4分,不幸的学生得了个3分,他几乎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在B.П.诺维茨卡娅、E.M.扎连科、A.A.涅斯捷连科这些教师的班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优秀生并不觉得自己是幸运儿,而成绩是3分的学生也并不被自卑感压得抬不起头来。我从这些真正的教育家那儿学习聪明和专心地进行脑力劳动的真正本领。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依我看来是极其细致的教育艺术的特征:善于在孩子的内心和头脑里激起获得知识的欢乐感。这些教师的学生每逢取得一些或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也总是由于发现了真理、进行了调查、理解了事物而尝到了心情激奋的欢乐。总结了这些教育大师宝贵的点滴经验,我尽力使学生不为追求分数,而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奋发学习。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的儿童集体里没有过分追求好分数的不正常现象,也不存在同样有害的对3分过于敏感的弊病。 ……每周我们都要花几节课的时间到思想和祖国语言的源头“旅行”──去进行观察。这是直接接触大自然,没有这种接触,儿童智力和神经耐力的水井很快就会枯竭。在秋天、春天和夏天的好日子里,我们不等天亮,早早就出发去旅行了──农村的孩子能早起。讲述大自然,讲述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故事,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我不得不回答大量的问题。下面举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 为什么清晨的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像火焰一样?云彩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蒲公英的花早晨张开,而中午闭上?为什么会有雷和闪电?为什么刮西风就下雨,而刮东风就干旱?为什么向日葵的花随着太阳转,难道它像人一样能看得见吗?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鸽子从不落在树上?为什么不能在夏天当树上带着叶子的时候移植?天上的流星掉到哪儿去啦?为什么雪花好像经过人雕刻似的那么美?鸟飞得很远,它们怎么认得路?为什么月亮四周常常有白色的光圈?为什么太阳下山后快要下雨时天空发红?为什么蜜蜂飞出去采蜜之前要“跳舞”?为什么果树开花的时候,要在果园中烧麦秸?为什么森林中有回声?虹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冬天没有雷和闪电?为什么盐水只能在非常非常低的温度下才能结冰?为什么家兔挖洞而野兔不挖洞?为什么夏天用一条湿毛巾裹住牛奶罐,天气再热,牛奶也不会变热?为什么下雨之前燕子低飞?为什么云雀在庄稼地里筑巢,而椋鸟和山雀在树上筑巢?为什么鸭子会游水而母鸡不会?为什么今天飞机在空中留下一条烟雾而昨天没有留下?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陨落,它们落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风能像漩涡一样卷起尘土?为什么杨柳会“下垂”?为什么雪花莲只能在早春开花?为什么冬小麦在秋天播种而春小麦在春天播种?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母牛一次只产一只牛犊,而母猪一次产好几只小猪仔?为什么夏天太阳高悬,而冬天却挂得低低的呢?为什么在冰冻的玻璃窗上会结出美丽的花纹?为什么秋天树叶变黄? 我力求把每一个问题回答得不仅给孩子们揭示大自然现象的本质,而且还更进一步地燃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谈论周围的世界──这是思索的第一所学校。个别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原来,初看起来越觉得简单的问题越难于回答。我们这些低年级教师聚集在一起专门商量应当怎么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哲理性”的问题。B.П.诺维茨卡娅、M.H.韦尔霍维尼娜、E.M.扎连科宣读了20年间积累起来的数百个由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经常整整一个晚上都用来探测儿童思维的极其复杂的迷宫。低年级教师──儿童思维方面的专家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显而易见的简单和明了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巨大的复杂性。例如,“为什么冬小麦在秋天播种而春小麦在春天播种”这一个问题,要比关于流星的那个问题难回答得多。我认为带孩子们到大自然去“旅行”,其重要教育任务就是让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学习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如果到大自然去“旅行”是在最末一节课,那么在课后我们就做游戏。集体游戏是由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同童话交织在一起。有一个游戏特别吸引孩子们。这个游戏名叫“寻找神秘的岛”。我们所有的人分成两组。一组安置在树林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我们在游戏地点的四周标上只有我们知道的记号──这是岩石累累、猛兽遍地的鸟屿的岸边。留在神秘岛上的孩子,是一批乘船失事的旅客。在好几个地方,他们做了严密伪装起来的标记,标志通向这个岛的小道(两个小组事先商定好标记)。必须拯救这些乘船失事的旅客,于是孩子们在树林里分头寻找,他们一步一步地勘查好几公里长的岸边。寻找可以通向岛屿的秘密通道。这个游戏不仅要求有敏锐的视力和勇气,还需要有分析许多自然现象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个游戏还能培养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孩子们找到了通向岛屿的神秘的通道,他们援助遇难的旅客,医院,游戏中还出现了飞机驾驶员和医生。游戏以乘船失事的旅客和前来求援的人一起熬粥吃作为结束;我们一起坐在营火旁,由我讲故事。这时,好几个孩子把童话画下来──他们在画中表述自己对幻想中的形象的认识。 到大自然去“旅行”的时候,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动物和禽鸟的生活上。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奇异世界。在秋天平静的日子里,我们窥视一窝小刺猬怎样从窝里来到饮水处饮水,母刺猬又怎样保护着自己的小崽子。春天我们观察了小野兔。孩子们看到,母兔怎样离开刚生下的小兔后,再也不回来,而小兔等着来到的母兔来喂它。七月份,孩子们观察雨蛙。有一天,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个狐狸洞。孩子们看到老狐狸怎样领着小狐狸出来散步,教它们跑,同他们玩。在森林的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我们观察了海狸。 我们的“旅行”和观察丰富了想象力的语言。孩子们在途中和在参观中产生的问题愈多,当上课时谈到大自然现象、劳动和遥远的异国时,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表现得愈明显。每当我观察孩子们到大自然“旅行”归来后的情绪,我就更深信下面这一古老谚语的正确性:思索始于惊异。 我极力促使对大自然奥秘所产生的惊讶心情和认识事物后的欢乐感受,成为激发和活跃儿童思维的推动力。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瓦利娅、彼得里克、尼娜),即使碰到一道并不复杂的习题,也要用很多时间才能弄懂。每种情况都有其原因,但结果是同样的:这些孩子的大脑半球表皮细胞处于一种受压抑的状态。这些孩子对教师向全班解释的东西漠不关心。 观察表明,这些孩子的思考过程存在着缺陷,其原因证实了大脑半球表皮细胞萎靡和迟钝的结论。赞美在这里:这些孩子在记忆中很难建立,尤其难以保持几种物体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出一道关于苹果、篮子和孩子的习题。当他想到苹果和篮子时,就忘了孩子。向他提醒了孩子,他又忘了苹果和篮子。而从思想上深入到周围世界的物体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之中,小小的发现,对真相的诧异心情──凡此种种却激起了瓦利娅、彼得里克和尼娜极大的欢乐。他们感到情绪高涨。他们的眼中燃起欢乐和激情的火花。冷漠的神气消失了,出现了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如果能在孩子的意识中引起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问题,那么孩子的头脑中就会发生一种难以抑制过程,过去沉睡着的力量好似苏醒过来了。我高兴地确信,在智力发展上最难办的儿童愈来愈振奋起来了:他们饶有兴趣地听讲了,能较好地理解习题的内容了。当然还面临着细致的教育工作。我同有经验的低年级的教师交流观察所得,我们把这一工作称之为从情绪上激发理智。 观察儿童的脑力劳动,愈来愈使我相信,从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欢欣激动的情感,诧异惊讶的情感),好似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积极活动起来。经验证明,年幼的孩子的智育应当通过发展他们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 到大自然去“旅行”已成为小学各年级的传统。孩子们总是急不可待地等着到树林、野外、池塘去的时刻,事先就想好了做什么游戏。与克服困难结合的游戏、有童话中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参加的游戏,都成为孩子们心爱的游戏。我给孩子们(二年级时)讲鲁滨逊,于是开始了持续达几个月的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在讲了斯巴达克的故事后,孩子们在高山上靠近深谷和峭壁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起义奴隶的童话式的营地。关于在远古朝代居住在我国边远地区的斯基台人──牧人、猎人、捕鱼人的故事非常吸引孩子们,他们创造了一些游戏,重现了古代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 教学应当与应用智力和体力的多方面的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种游戏能激起鲜明和激动人心的感情,使周围世界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一样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除了到大自然去“旅行”和游戏之外,体力劳动也提供了发展智力和体力的广阔天地。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经验使我深信,体力劳动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获得,不仅是德育,而且还是无边无际和无比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一世界能激起道德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和审美方面的感情,没有这些感情,就不可能认识世界,也就是说不可能进行教学。与学习交叉进行的体力劳动,在我看来是孩子到幻想和创作世界中去的引人入胜的旅行。正是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我的学生们的最为重要的智能方面的品质:好奇心、求知欲、思想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 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有为高尚思想所鼓舞的体力劳动,那么课内的脑力劳动就成为心爱的和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就能发展和充实孩子。早在二年级时,我们一周就进行一小时心爱的劳动,孩子们干一些从思想上和感情上愿意干的活儿。到了三、四年级,一周进行两小时心爱的劳动。 心爱的劳动……这可不是说教师应当消极地等待孩子产生兴趣。在劳动教育中也像通常在整个教育工作中一样,什么都不能放任自流。儿童周围的气氛应当是爱劳动的气氛。我的学生的周围,男女青少年都劳动。全校学生对好几十种活计深感兴趣。他们培育树木和庄稼,制作各种机器和机械的模型,调配土壤,照料各种动物,盖新的暖房或学校小工厂,安装水管。 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教育过程中一系列属于各个方面的(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性、美学、情感)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我对学习成绩的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中科医院曝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tq/1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亚探秘之旅土耳其三飞休闲10天游
- 下一篇文章: 东欧私享奥捷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