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以孔子为木铎
孔子 仪地的长官请求见孔子,孔子说:“凡是君子来到,我从没有不见的。”这位长官与孔子会面出来,感慨万千,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子为木铎来号令天下。” 铎,就是一种金属的铃铛,而中间那个舌是木制的,所以叫木铎。铃铛摇起来自然会当当作响,所起的作用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我来了。当然,拿木铎的人可不是小贩,而是宣达政令或者下情上达的朝廷官员。仪封人把这个木铎拿来比喻孔子,意义更有了飞跃——孔子所要传达的不是普通的王侯政令,而是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孔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上天代言人的,只有天的儿子——天子才有这个资格了。仪封人显然认为孔子肩负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也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和指派来唤醒希腊人的。当然,这在宗教界就更明显了,如摩西、耶稣,都非常明确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就一直住在伊甸园里。他们听从上帝的安排,平静地在这里生活。那情形,真的如在母亲温暖的胎盘里一般,他们只在羊水里嬉戏,不受任何外来的影响。饿了,伸手一摘就有苹果吃;渴了,腿一蹲下就有泉水喝,生活无忧无虑,有始无终。这一对男女一直牢记着上帝的吩咐,不吃园子正中那棵树上能辨所谓善恶的果子。 有一天,一条蛇从遥远的远方飞来(它是受到上帝惩罚之后才永远地爬行在地上的),对亚当和夏娃说:“你们为什么不吃那丰硕、美妙的果子呢?”亚当和夏娃听了蛇的一番巧言,浑身立刻烦躁不安,似乎眼、耳、鼻、喉、舌全身所有的感官统统发生了作用,终于忍不住偷吃了智慧果。 为什么上帝不允许人类有智慧?为什么在人类得到智慧以后,上帝就开始抛弃人类了呢? 最好的答案,其实早就存在于老子的《道德经》之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讲的就是智慧带来的问题。人类渴望智慧,而智慧带来了高尚,也带来了自私;带来了审美,也带来了丑恶;带来了仁义,也带来了虚伪;带来了建设,也带来了毁灭! 混沌的人类变得聪明之后,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也就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家园。#13; 关于“混沌”一说,庄子在其专论《混沌篇》里论述得最为精到:混沌的两个朋友为混沌发愁,以为混沌没眼没耳没鼻没嘴不能视不能听不能闻以至不能呼吸,就决定做做好事,为混沌“日凿一窍”,一共凿出七窍,结果,“七日混沌死”。#13; 混沌死了,世界终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人类社会再也没有了宁日,生活开始了动荡,竞争、斗争乃至于战争旷日持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成为永远无法恒定的概念。人类身体里的两个“我”,永远互相矛盾,互相折磨。 失去了伊甸园,人类其实一直都在外面流浪。所以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当年的郑国人说孔子像丧家之犬,而“文化大革命”时,孔子也常常被骂做“丧家之犬”。其实,“丧家之犬”哲学意味颇深,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准确、生动、形象地描述和隐喻。我们谁不是丧家之犬?但只有孔子这样的大哲,才能对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了然于心并欣然受之。 《圣经》里讲人类被赶出伊甸园,郑国人说孔子是丧家之犬,可以说道出了天下人共同的困境。哲学要解决的就是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就是“丧家之犬”的问题。 孔子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有着超群的追求,同时又一再面对失败。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领悟到人类悲剧性的存在,才知道“丧家之犬”这个比喻是多么准确。这个比喻,道出了人类的可怜,当然也道出了人类的可敬。人类就是在一个不幸的境遇里,不懈地仰望着头顶的星空,寻找着昔日的美好家园。人类命运在显示其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一种很崇高的存在。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里,只有人类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悲剧性的,知道自己是“丧家之犬”,并试图改变这种处境。 孔子在鲁国从政,从51岁到55岁这几年,连齐国这样的大国,都认为他的政绩成就斐然,如果继续下去,鲁国就会强大起来。但就在这个时候,鲁定公和三桓决定抛弃孔子。按照礼节规定,郊祭完后,祭肉要分送给大夫们。可是这一次,鲁定公却没有把祭肉分给孔子,这就是告诉他:我们不要你这个大司寇和代理丞相了!#13; 孔子从55岁开始游历诸侯,一直到68岁回到鲁国。14年中,孔子去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还有楚国……无论哲学意义上的家还是现实生活中物理形式的家,孔子都没有。他的家在鲁国,鲁国才是他的祖国。他非常希望回到鲁国,但是14年中,鲁国政府一直没有邀请他回去。孔子的妻子留在鲁国,儿子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只有他一个人带着弟子四处飘荡。68岁时,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终于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倦游回到祖国之后,孔子赞《周易》,作《春秋》。公元前年的春#13; 天,鲁国叔孙氏的仆从商打猎时,捕获到一只怪兽,大家都认为是不祥#13; 之兆。当时71岁的孔子看见之后掩面大哭:“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随后,他就在一片竹简上写下了“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几个字,并决定不再继续写下去。 鲁哀公16年,73岁的孔子怀着无限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在那个嗜血的冷酷的时代,孔子到处宣扬着他的仁德与博爱,但却到处碰壁,周游的历程充满了屈辱和无奈,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和危险。齐景公不留他,鲁定公不用他,卫灵公冷淡他,小人政客打击他,“狂狷者”们嘲笑他,畏于匡斗于蒲,一个叫做司马桓魋的人还要杀了他。然而孔子依然从容、镇静:“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鲁哀公二年,孔子师徒在陈国被人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食物全部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派兵,师徒们才免于一死。 不仅统治者对孔子不予理睬,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对孔子的追求似乎也都不以为然。 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可怜可叹呀,声音硁硁的,好像在诉说没有人了解自己。找不到知音就独善其身算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和衣泅涉,水浅就撩衣趟过,何必固执不化呢!”子路夜宿鲁国的石门,看门的人听说他从孔子那里来,挖苦讽刺说:“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干的人吗?”楚国的狂人接舆故意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补救。算了吧,算了吧,今天那些政客们太危险了!”长沮、桀溺两位隐士对子路说:“礼崩乐坏,像洪水滔滔,谁能够改变它呢?而对你来说,跟着孔丘躲避坏人,哪里比得上跟着我们躲避整个社会呢?”孔子听说后很是失望:“人啊,总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生活吧?我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也就不会呼吁什么改革了。” 但是,孔子有着一大批忠实的弟子。子路曾经对老师的追求一度不解,但面对一个老丈的揶揄,他却发出如此的感慨:“一个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不为政是不对的。长幼间的人伦关系不可废弃,君臣间的秩序,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洁身自好,对人伦道德不理不睬,就是回避了自己的责任。君子为政,只是为了推行道义于天下。至于推行的难度,我们早就知道了。” 孔子说的“温故”,也可理解为“温古”。对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来说,要发展,要知道未来,也不能不了解过去。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于继承,寻得人类远古的思想资源,我们才会有合乎大道的创新,也才能够真正的继往开来。 孔子感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就是说,天是可“则”的。 在孔子那里,“天”,有时是自然现象,有时又是感情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在他最艰难最无奈的情况下,是“天”给了他精神的力量,鼓舞并支撑着他继续前行。作为一个诚实的学者,在那样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孔子高度自觉地担负起他所认定的“上天”赋予的、承上启下的文化使命。 伟大的孔子,带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自省自觉的精神、大仁大爱的精神、弘毅担当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试想,倘若没有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孔子抱定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怎会如此多彩?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怎会如此灿烂?人类文化中倘若少去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智慧,一定会黯然失色!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sj/11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大富豪,印度有两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女神异闻录5和八方旅人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