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上绿标收听江一燕朗读音频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何其壮观。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规吧,

再让风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实饱满圆熟;

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

催促它们向尽善尽美成长,

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

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里尔克

绿原译

在我心中,里尔克是敏感、孤独、内向却又崇尚心灵的。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里尔克一生都在寻找故乡吧,他曾这样写道:

“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

等待,占据了生命的大多数,而这,或许也是诗人一生的宿命吧。

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中,不知你读出了什么?

里尔克(—)

里尔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

年,进入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时祈祷文》。从年起,里尔克开始到处漫游,先后创作《哀歌》和组诗《马利亚生平》。

年大战爆发,年里尔克被征参加奥军,旋因体力不支转入军事档案馆,随即复员。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发现一个理想的写作环境,于是快然独处,于次年写成《杜伊诺哀歌》和《致俄甫斯十四行》,达到诗歌创作的顶峰。

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白血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位像里尔克一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

摄影/江一燕

里尔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经授权转自“小江的时间缝隙”,特此致谢。

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t/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