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玉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大学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关系向度。基于市民社会理论的政府——市场——社会——大学的四分结构是研究大学治理社会参与问题的分析框架。四分框架下,“社会”范畴的利益相关者组成要素的划分是清晰界定大学治理社会参与概念的基础。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是衡量和评测大学治理社会参与实际水平和质量的三个维度。

美国领导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其社会参与型大学治理模式成为了大学治理结构的典范,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榜样。[1]社会参与型多元共治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2],是各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治理模式选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大学治理的社会参与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首先需要厘清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内涵与外延,而界定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概念,又需要先讨论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另外,如何衡量和评测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程度和质量?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概念,治理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管理,“任何组织都存在治理问题”,大学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大学这一组织中的运用。“大学治理是指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3]大学内部和大学外部都存在多个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大学内部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校长、教授、行政人员和学生等,大学外部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等,因此通常所说的大学治理又可细分为大学内部治理和大学外部治理。“社会”属于大学外部利益相关主体之一,因此我们在讨论大学治理的社会参与时使用的“大学治理”概念,一般指向大学外部治理。大学外部的利益相关主体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中呈现形式不同,所以在界定大学治理的社会参与之概念前,需要讨论大学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旨在清晰界定“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讨论语境。

不同学者对大学外部的利益相关群体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inzhangz.com/wljt/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