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pf/a_4632167.html

了解宁夏从《口述宁夏》出发

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它既是当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表征,也是一种具有本源意义的宝贵的历史资料,记录着诸如民族兴替、文化变迁、经济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人地关系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源,是文化的传承,同时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迭,并有着很强的时代性。

如宁朔县,既是表示安宁的朔方之地,也记载着青铜峡厚重的历史,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个区域的地名表面上看是五花八门、名目繁杂的,但是地名的形成和沿革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国古代在地名命名与更名时已经形成一些原则,诸如相对稳定原则、反映地域特点原则、反映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原则、为人们乐于接受原则、同级同名排斥原则、便于听说记忆与健康原则、回避帝王名讳原则,等等。

现代地名命名与更名在基本继承上述原则的同时,同时还强调了科学化原则、规范化原则、符合时代方针政策原则、主地名与派生地名相统一原则等。

在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与既定的命名原则之下,可以将青铜峡的地名划分出较为清晰可辩的地名类型,这些地名的文化景观特征也得以凸现出来。

总体来说,地名分为政区地名和地物地名两大类,每一类都具有层次性,层次越高,地名数量越少;层次越低则数量越多。

青铜峡的军屯色彩地名昭示边疆开发史,由堡、寨、营、卫、所等的名称延续下来的不少,屯堡多以当时驻防军官得名,如邵刚、叶升、瞿靖、蒋鼎、林皋、陈俊等。

青铜峡境内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垒交锋之地,中原王朝在此采用的是移民戍边、军屯军牧方式的开发,即筑起城堡、营寨乃至关隘,在守备一方土地的同时,还在周边开辟农田或牧场。

因历史久远,在乡镇、行政村一级地名或地物地名中还可见一斑,如地三、地十、二旗、补号、三塘墩等;明清时期的军屯军垦遗迹如今还可以从玉泉营、广武营等的地名中折射那段历史并显示兵营的方位。

青铜峡地区的自然要素类地名不少,又多见“滩、渠”字样,而以人工建筑物为名的人文要素类地名相对较多,其中犹以“坝、桥、闸”字样多见。

究其原因,青铜峡地区人口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带,地形平缓,渠是青铜峡地区农业经济生产的命脉,干支斗农四级渠道组成密如织网的排灌体系,渠道上所架的桥、修的坝、建的闸等,无不成为显著的地理标志,自然而然地成为地名之源。

湖滩湿地广布是自然绿洲的景观,灌溉渠道密集则为人工绿洲的风貌,“塞上江南”是青铜峡田园风景的写照,其地名与地物体现出的是人们对这片绿洲的开发史。

除自然要素类地名外,人文要素类地名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军事、政治等各项活动影响下产生的地名,有源于生产资料土地的;有源于灌渠名称的;有源于古代军事建制:堡、寨、营、卫与所等的;有以各种人工建筑物命名的地名,即称作某庄、某桥、某寨、某营、某庙、某园等的地名。

在构成上主要有以下几类:—是姓氏+建筑物通名;二是方位或距离+建筑物通名;三是建筑物形态或顺序号+建筑物通名;有姓氏类地名;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名;有表达吉祥和平之意;还有描绘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前景等。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出现大量新地名。多有姓氏地名以及按行政区划单位的命名惯例得名并沿袭下来的地名等。

与黄河有关的地名

青铜峡、峡口、漕河滩、西滩、东滩、上滩、中滩、下滩、双滩、万粮滩,营门滩,新城滩,陈袁滩、柳条滩、陈滩、袁滩、唐滩、杨滩、刘滩、黄滩、王老滩,蒋滩、法马滩、蒲滩,峡门滩、双营滩、城门滩、张恩滩、沙坝湾、罗家河等。

与十大干渠有关的地名

大坝、小坝、五道渠、沙渠、汉渠、闫渠、郝渠、赵渠、高渠、曹湾、沙湾、陆湾、永涵、中沟、大沟、张岗、正闸、双闸、沈闸、巴闸、龙门、林皋桥、营桥、上桥、下桥、高桥、新桥、余桥、毛桥、雷桥、蒯桥、尚桥、韦桥、谭桥、任桥等。

自然要素按地理位置、村寨命名

二旗、地三、地十、林东、蒋西、玉泉、玉南、蒋东、蒋南、玉西、玉东、三塘墩、旋风槽、滑石沟、三棵树、草台子、马站、时坊、张庄、哈村、席庙、盛庄、中庄、南庄、园艺、园林、补号、沙湖、刘庙、沙庙、广武、甘城子等。

人文要素吉祥地名

宁朔、立新、沃沙、甘泉、友谊、友好、光明、东方红、星火、银光、银辉、渔粮、光辉、朝阳、新民、东升、利民、甘泉、红星、先锋、富裕、永丰、新林、新田、跃进、陈俊、瞿靖、叶升、邵刚、蒋顶等。

从上述地名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青铜峡地名中的汉文化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但从地名源头上发掘,则具有多民族文化特征。

青铜峡地名是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是无形而有意的“活化石”,构成了青铜峡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景观。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

青铜峡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

青铜峡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青铜峡文化。

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先富在青铜峡。青铜峡地理历史文化沉淀深厚,青铜峡文化,犹如青铜峡的水系一样源远流长。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她萌发、成长、壮大,又逐渐融会了多民族的地方文化,逐渐凝结成渊深的青铜峡文化。她犹如一个伟大的生命,自强不息,历尽沧桑,永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文章选自《古峡文学》年第2期图片源于百度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地名文化故事征集活动

为弘扬宁夏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区人民爱祖国、爱宁夏、爱家乡的情怀,值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宁夏义工联合会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夏地名学会、宁夏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宁夏旅游广播,共同开展“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地名文化故事征集活动。

如果你是宁夏这一方土地的居民,无论你如今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深深扎根于此,请你放下手中的“大事”,一起来讲述属于你的、你所知道的关于家乡地名的故事!

一、征稿截止时间年11月15日

二、征稿主题

此次地名故事征集主题包括“历史地名”、“红色地名”、“丝路地名”,征集内容包括与宁夏境内街区风景、乡镇村居、山川河流、湖泊桥梁、历史建筑等地名有关的人文故事、历史传说等。评选奖项设置三大板块各设4个等次,11个奖项,共33个奖项。同时,入选作品将有机会被收录到自治区民政厅及宁夏地名学会组织编撰的相关地名故事书籍、专刊。

三、参赛方式

1.邮箱投稿:参赛者可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宁夏义工联合会邮箱(nxyglhh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