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试论诗神rdquo第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课程详情介绍,点击试论诗神可见 第一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一节课-“一个熟识而复合的灵魂的眼睛,既亲近又不可辨认” 第二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二节课-荷尔德林问题 第三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三节课讲稿-在中文里,谈论“诗神”时我们是在说什么? 第四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四节课-再论“体验与诗” 第五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五节课讲稿-多种声道、复调与戏剧诗 第六节课讲稿“试论诗神”第六节课讲稿-“平行主题”今昔第七节课讲稿。户外课“为缺席的民族而写作”(上)。。。。。。。户外课“为缺席的民族而写作”(下)第八节课诗剧《毛泽东》朗读(略)第九节课“试论诗神”第九节课-风格问题第十节课“试论诗神”第十节课-从“陌生化”到被破坏的诗第十一节课对“诗艺”的一种概述(兼谈哈特·克兰的《桥》)[整理中]第十二节课“试论诗神”第12节课-“肯定性”刍议(以W·H·奥登《诗解释》为例)[以上正文点击标题可见]试论诗神 第四讲三首诗 第二节课再谈“特殊性”与“普遍性”以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长诗《诗论》为例[总第12节课]讲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跨媒体艺术学院4-教室时间:年11月24日(周二13:30--16:00)主讲:王炜绪论。克服了人种学目光的“人”的形象可能是怎样的。——正是“无名者”的形象把我们置于对这个世界的正面遭遇之中。——奥登与庄学本,一种对比。——一个领域的“外来人”。——米沃什《反对不能理解的诗》。——诗是诗的裂缝,从而把诗带给诗的“外来人”。——“不能理解的诗”是“纯诗主义”的诗吗?——米沃什与纪弦,一种对比。——“原始现代主义者”:一种刻板化了的诗人形象。——被诗人自己刻板化了的自我意识,也配合了社会对诗人的刻板化认识。——既然旧的诗人是一个“原始现代主义者”,新的诗人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主义者”吗?——不同于“外来人”的,“本地人”的世界主义会是怎样的?——新的诗人通过不去“做一个诗人”,从而成为一个不可预测的创作者。——客观性的失落。——左翼曾是“积极意义体系”的代表者。——叙事诗是诗人缺乏客观性思维的“文化病”的治疗,也是专业化的环境研究与自我沉溺之外的另一可能。——叙事诗人接受世俗性,同时也使世俗性变得可疑。——并非创作者的自我中心表现,而是创作者与客观性的关系才是文学中最有戏剧性的关系。——再谈“没有顺理成章的客观对应物”。——在今天怎样理解“对知识分子保持怀疑”?——“积极怀疑”与“消极怀疑”之别。——三种伦理:语言伦理、历史伦理和神学伦理。 关于《诗论》。《序诗》的反纯诗主义观点。——文学的秘教化、符号化从而不能理解。——先锋文艺家们却成为了世界的刻板化的表现。 第一章《美好的时代》。“青年波兰”和“文艺病”。——“一个纯粹之物,无视悲哀的大地事务”,这就是时尚。——“普通句法”。——判决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的“长发缪斯”。——“青年波兰”的诗人群像。——“并非所有诗人都了无痕迹地消逝”。——以青年时代为标志的“美好的时代”,是否一种20世纪的现象?——“咖啡馆里的笑声/在一位英雄的墓地里的回荡。”——我们的“墓地”不是“英雄”的,而是无数“无名者”的时光墓地。 第二章《首都》。“七星诗社”。——青年诗人与前人。——“先锋派的寻常错误”与“接地气”。——“让我们抵达得更深吧。这是分裂的时代”。——“他们对一种民间力量的梦想/是一种受惊的艺术的遁词”。——一种现代“文人病”:轻视一切。——构成“共同体”的诗人全部不存在了。——那种“即便身为斯大林主义者”,也可以同时侃侃而谈马克思与希腊人的人。——“诗无关道德”吗?——纯诗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者的美学禁令,是总体上的文化禁令的一部分。——何为“未来读者”。——诗人的责任。——“我们需要粗野不羁地言说”。——米沃什版的20世纪上半叶波兰诗歌史。——“初升的太阳的恐怖”。 第三章《历史精神》。在城市废墟中闲逛的“历史精神”。——“历史精神”与“大地精神”。——我们今天也不知道“如何融合自由与必然”。——我们今天也“没有被教导”,我们拒绝被教导。——康德的“知性的未成年状态”在今天的颠倒。——我们每写一首诗,都终结在主观性之中。——语言丧尸的行动性。——我们的写作最好情况下,可能只是“草草建成的路障”。——没有诗人能够为灭绝的、仇恨的土壤进行“洗地”,没有这样的语言。——“密茨凯维奇对我们而言太难”。 第四章《自然》。近代博物学家视角的大自然。——大自然:“天真性”可以再生的世界。——“主观性的砂粒”。——“我要的不是诗,而是一种新的措辞”,我们还有被这句话激发想象的能力吗?——伪必然性。——结尾《颂歌》里的一段伟大的诗。——“魑魅喜人过”,责备人的“魑魅”,责备诗人的妖魔鬼怪,一直环绕着我们。——关于“我们需要有所作用”。——“无用性”过度的导致了我们的纯粹主义。——作为“偿还”的写作。——我们仍然处在“主观性的尘埃”和“死者的面庞”之间。 结语。相对主义的绝对化。——对知识的恐惧,被表现为专业主义的“知识化”所掩盖和巩固。——如果遵守“长发缪斯”的美学禁令,就不可能产生《诗解释》、《诗论》这样的诗。——美学禁令在现代世界的政治表现。——先锋就是一种反动吗?——修复被时代中的意识形态(伪必然性)所打断的常识之链。——对“普遍性”的理解,必然是实践性的和不完美的。 引言 大家好。听过上学期11节课的人,可能已经适应了我不用PPT的方式,但需要对新来的听者说明一下。其一,我感到在这里所说着的一切,似乎缺乏有必要转为图像或者可视化的东西。其二,我希望我们从“听”而不是”看”之中产生和接受信息,并且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语言上。今天,我们的主要时间用来读米沃什的一首长诗《诗论》。我可能有一点贪婪: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评述《诗论》这种篇幅的诗作。《诗论》具有史诗性,并且,提供了一种我认为是反前卫主义的,但并非保守主义的诗学意见,稍后,我们会结合他的文章《反对不能理解的诗》,对此尝试做一些理解。在开始今天的主要内容之前,我想对上节课的话题稍微做一点回顾与补充。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诗人W·H·奥登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长诗《诗解释》,在结束时,奥登对中国人身体形象的一种具有人种学色彩的描写,“幽默而少毛的民族”,引起了大家的一点议论。一眼看去,这是一个才子气乱冒的英国文人,对异族的一句碎嘴的、政治不正确的特征化描写。那么,一种克服了这类特征化描写的“人”的形象,可能是怎样的呢?其实,奥登也在诗中给出了他的答案。这种形象,既与肖像的伦理有关,也许,还和“无名者”的形象有关。“无名者”的肖像不是一种美化了的、政治正确的肖像,而是,它必须有一种我们通过特征化概述——甚至,也包括通过“刺点”所无法把握的正面性。也就是说,“无名者”需要被正面的面对,一方面,“无名者”的形象是阿兰·巴迪欧所说的一种“独特的真实肯定”,同时,面对“无名者”形象的人,也正是被“无名者”的形象置于对这个世界的正面遭遇之中,用米沃什的说法,就是:“站在人这边”。我想,这可能正是上节课,大家对“幽默而少毛的民族”这句诗有所疑问的原因,大家认为,这种特征化描写以及它给出的语言“刺点”,显示了作者的一种局限。几乎是与奥登在中国活动的同一个时期,摄影师庄学本,也在四川阿坝与青海果洛等地进行他的人种学肖像工作。可以说,庄学本对非汉语族群的肖像拍摄工作,也是一种关于“无名者”的形象的正面纪录(相对于特征化纪录)。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与庄学本的这种正面纪录的肖像之间,似乎仍然有一种安全距离。因为,庄学本拍摄的肖像并不是那种美化的、或者特征化的少数民族肖像,而是正面和诚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点颇为微妙——它被我们接受了,使我们的观看得以置身于一种安全距离,可以安慰我们对不同于自己的他人的正面经验的缺失之感。需要注意到的是,在中国活动时期的奥登,这样的一个自负聪敏的青年诗人,却也怀有一种伦理敏感。此伦理敏感即在于对安全距离的警惕,虽然他自己也显然不会越出安全距离,他写下一首杰出的诗,然后就离开了,回到他的欧洲。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视为《诗解释》的一个主要信息,因为——如果我们还记得奥登的诗句的话——在中国,他也感受到了一种拒绝:“我们有些死者是著名的,他们不理”。来自西方的这个“我们”,无法带着自己的特征性,去面对“他们”。这个“他们”,被外来观察者、青年诗人奥登,界定为中国深处的那些保持热情的无名工作者。外来者的活动与本地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基调,在现代世界中,是很早就奠定了的。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关于这一点的讨论已经很多。布尔迪厄在《实践感·绪论》里,有一句我认为是对此问题很有概括性的观点,他的说法是:“关键并不是像人们通常做的那样,虚拟地使一个外地人接近想像中的本地人,而是通过客观化来远离任何外来观察者身上的本地人,由此使本地人接近外来人。”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本地人”与“外来人”的关系,还有一个领域、一个话语圈的“本地人”与“外来人”的关系,比如当代艺术领域的“外来人”、当代文学写作和某个学术领域的“外来人”。例如我,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来到这里,也是一所专事美术教育事业的学院的外来人。这里,即可引入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观点。米沃什的许多文章和诗,都有一种有意识的,促使文学去面对文学的“外来者”的意图。正文 散文《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是米沃什为他编选的一本诗集所写的序言。肯定会有人认为,米沃什本人的诗作也并不好理解。那么,什么样的诗是“不能理解的诗”呢?米沃什在文中写道:“我编选这本诗集的目的超越了文学的领域”,这意味着,他编辑这本诗集是面向文学的“外来人”、面对写诗这件事的“外来人”的。他继续说:“普通人所感与所思甚多,但他们不能研究哲学,无论如何这通常不会给他们提供更多东西。严肃的问题通过创造性作品来到我们身边,从表面来看,它似乎只有艺术性,就像它们的目标一样,即使它们装满了每个人向他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在这儿,在环绕诗歌的墙壁这个地方选择一道门,把它打开,让它把诗歌带给所有人。”一方面,米沃什先是界定并肯定了,只有“创造性的”作品才能把“严肃问题”带给人,同时,为了“创造性的”作品不成为自我循环的回音壁,所以,它还需要一道裂缝——进一步说,只有“创造性的”作品才会产生裂缝——需要一道门,把诗带给人。由此,我们可以先读一首米沃什的短诗,这首短诗即是对他以上观点的非常简明扼要的说明,诗的标题,便直接以“诗艺”为题(粗体部分是我加的):诗艺*我一直在渴求着一种更为开阔的形式不受诗歌和散文的要求的限制它使我们相互理解,而不必将作者或读者置于崇高的痛苦境地。在诗歌的本质中有着某种粗鄙的东西:它产生了,而我们并不知道它源于自身,于是我们眨着眼,仿佛一只老虎跳了出来站在光亮中,使劲摇尾巴。因此我们理所当然,说诗歌听命于一位守护神,然而声称他必定是位天使却有失夸张。诗人的骄傲从何而来令人匪夷所思,他们频频暴露弱点使自身蒙受羞耻。什么样的理性之人愿成为一座恶魔之城,魔鬼们操着各种语言,像在家中行事,并且,不满于仅仅窃取他的唇和手,还致力于改变他的命运,为了魔鬼的方便?的确,病态的东西在今天受到高估,因而你也许会认为我只是在开玩笑或是我又发明了一种方法借助于反讽来赞美艺术。有一个时期人们只读那些智慧的书,它帮助我们承受不幸和苦痛。毕竟,这和浏览那些来自精神病院成千上万的新作有所不同。然而世界和它看上去的并不相一致我们也有别于胡言乱语中窥见的自己。人们因此以沉默来保持正直,并赢得亲人和邻居的尊敬。诗歌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要坚守一己的存在何其困难,因为我们的屋门敞开,门上没有钥匙,无形的客人们随意去了又来。我在此写下的并不,我承认,并不是诗,因为诗应当写得稀少而勉强,出于忍无可忍迫不得已,并怀着这样的希望:是善的精神而非恶的精神,选我们作为工具。*原诗题目为拉丁文ArsPoetica,意为“诗的艺术”。(乔亦娟译)《诗艺》这首诗,一会儿我们再说到它——用来与长诗《诗论》的一首“序诗”做对比,这两首诗说的是同一件事,是同一种观点的变奏。现在,我们还需要再稍稍回到《反对不能理解的诗》中那句话:“也许,正是在这儿,在环绕诗歌的墙壁这个地方选择一道门,把它打开,让它把诗歌带给所有人。”——诗人说,诗要成为诗的裂缝,诗要成为诗的具有激发性的不完美状态,由此,诗才成为把自己带给人们的方式,成为文学/诗的“外来人”的“门”。这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平等主义观念,但在现代世界中,它的命运并不顺利,而且这种观念自身也是现代世界的产物。与它对抗的对立面,它所反对的那种“不能理解的诗”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早期的纯诗主义。前天我读到一篇文章,《个人与国族之间——太平洋战争中的诗人路易士(纪弦)》(作者张松建)。很大程度上,汉语诗人纪弦也是米沃什的同代人。文中对纪弦的诗人形象进行了如下概括:“故意把世界树立为自己的敌人,孤冷狂傲,神经质的内省,行为举止的表演性”,以及,这样的诗人“是个感情脆弱而个性又很强的人。因了前者,他是比谁都容易感伤,因了后者,‘恨’在他心中又特别容易产生。他很容易同别人冲突。他不满于环境。所以他反抗性也就很重。当他的烦闷,憎恨,没有一种正确的信念去指导和安慰他时,必然的使他写诗来发泄这情感。”文章还写出了诗人纪弦的生活与言论的时代背景:“战前上海的都市环境及其机械文明,不禁让他(指纪弦)萌生对于‘二十世纪的万魔之魔的诅咒’。上海之沦为孤岛造成惨淡的社会气氛和贫瘠的文艺生态,一位文化人哀叹道:‘上海在过去,不但是远东第一大商埠,也是中国文艺界的唯一中心地,自从我军西移后,为了环境的特殊,经济上及贸易上顿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文艺界空前未有的枯竭状态。’”文章继续写道:“不难理解,路易士(即纪弦)为何频密制造出一幅幅畸零人的诗歌肖像:‘独行的歌者’、‘摘星的少年’、‘孤独的饮者’、‘裸体的画师’、‘索居的隐士’、‘执拗的筑塔人’。(……)既然诗歌是‘小众’的、‘私己’的事业,既然诗人与社会大众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路易斯干脆高傲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着自虐虐人的快感。……在救亡运动高涨的四十时代……对任何变革力量持有傲慢和偏见,在大势所趋的边缘化处境中,路易士(纪弦)扮演着一个捍卫审美自主性的‘诗歌烈士’的角色,他发展出一套主题重复、风格过剩的‘抵抗诗学’,其上铭刻他对‘社会现代性’的欲望与焦虑、认同与迷失,也刻意回避有关民族正义的思考,甚或夹杂一种王尔德式的自恋、自大、自虐与自我表演的面影。”超人、孤独者、先知、天才、病人,这种早期现代主义的诗人形象,和20世纪早期的纯诗主义有关。我想把这种诗人形象,称为一种“原始现代主义者”。纪弦从40年代末前后开始活跃,人生轨迹以上海到台湾为主线。他的作品,我个人并不认同喜欢,但我认为他具有一种典型性,可以从他,回顾一种刻板化的诗人形象,以及被诗人们自己刻板化了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也配合了社会对“诗人”的刻板化认识。不论是左翼的“无名者”形象,还是米沃什在《反对不能理解的诗》、也在《诗论》的序诗和刚才我们朗读的《诗艺》这首诗中,都指出了另一种新的诗人形象——至少在二战前后,这是一个“新诗人”的形象,一个更“站在人这边”,而不是更有诗人气质的人。那么,既然那个旧的诗人是一个“原始现代主义者”,新的诗人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主义者”吗?我想,也并不能做这样的二元论的对比,但是奥登、米沃什这样的诗人,显然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8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经济的传统逻辑已经不复存在锐石资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