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作者简介费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亚太区域史和世界环境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

摘要: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社会最初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西方列强在大洋洲进行殖民开发并重组太平洋贸易网络的结果。除了以广东人为主的华人劳工移民外,大洋洲岛国的华人社会主要来自从事进出口贸易及零售业的小型华商群体,他们编织并维持了一个跨度空前的海洋网络。最近三十年,新移民的抵达使得岛国华人社会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变化。通过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的田野调查和口述采访,可以发现岛国华人的生计深受国际局势、小岛国内政及其个体能力三个层次的影响,具有突出的外向性与流动性。随着中国在跨太平洋网络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岛国华人移民与母国的互动更加频繁,其生计呈现出更加依赖中国的趋势。

毋庸置疑,我国学界对于大洋洲岛屿地区的历史知之甚少,而华人移民在这个地球海角的经历至今也含混不清。从地缘政治传统看,大洋洲岛屿孤悬于太平洋深处,与中国相去遥远,素来不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对象。这里似乎也不是近代史上华人向海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不仅移民规模小,史事彰显度亦有限。然而以上认识存在片面性:首先大洋洲诸岛是最早接受华人移民的海外地区之一,而且至今还在不断吸收新移民,具有绵长的历史延续性。其次,随着中国大周边外交中大洋洲地位的持续提升,岛屿地区华人移民不仅深受中国发展的影响,更成为我国施展海外影响的重要媒介。更重要的是,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国所处的海洋网络的伸展密不可分。在如此浩瀚海洋中点缀着的狭小陆地上,华人移民社会的存续凸显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动性的极限,也暗示着一种不同于大陆环境的华人离散经验。本文将在概述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社会发展演变的整体过程后,重点结合在瓦努阿图田野考察与口述访谈的资料,以国际关系研究中所用的“层次分析法”揭示海洋网络中岛屿华人移民生计的历史变化与意义。

一、海洋网络与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社会发展概况

可以确信早在西方殖民者抵达之前,中国与大洋洲岛屿地区就产生了密切联系,尤其是在毗邻东南亚的美拉尼西亚地区。这种交流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朝贡贸易网络的衍生物,比如年西班牙航海家就曾经记录巴布亚新几内亚岛附近部分岛屿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说明这里应是“久与中国人通商贸易之地区”。但是,包括18世纪中后期开始兴起的海参贸易在内,此时中国与大洋洲虽然日益同处一个海洋网络,但缺乏直接的人员交流。华人移民成批涌入大洋洲地区并对当地产生影响还是肇始于年前后掀起的华工出国潮。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被拖进了欧美列强所构建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开始根据全球市场需要被调配。太平洋贸易网成为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的网络。就具体的移民输出地看,年起有确凿证据表明有名左右契约工从厦门被输送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殖民地。但是在年澳大利亚爆发淘金热之后,以珠三角地区农民为主的粤籍华人成为赴大洋洲移民的绝对主力,奠定当地华人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基础。

早期前往大洋洲的华人移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前往澳大利亚的移民,大多是“赊单移民”。第二种类型则主要存在于岛屿地区,就是以殖民地用工公司直接出面征募的华人劳工。这种形式到年代才真正流行,一个直接的原因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新约使中国劳工出洋正式合法化,洋商从内地直接征募华工再无顾忌。另一个原因在于太平洋岛屿地区迟至十九世纪中后期才相继被列强正式瓜分和开发,用工需求也就到此时才激增。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岛屿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甚为严苛,不通过有计划乃至强征的雇工就很难进入劳动力。近至巴布亚新几内亚,远到波里尼西亚,都以与世隔绝的水域孤岛环境著称,有部分华人可能是经由澳大利亚再移民至周边岛屿,但更多华人是稍晚些时候直接向大洋洲岛屿输出的。移民社会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流动方向也可能多元而反复。显然,如果没有西方殖民者重组、扩大并运作太平洋贸易网络,华人是很难出现在如此边远的海岛的,而一旦形成这种深入太平洋盆地的移民潮,华人也就可以持续利用新兴海上交通条件与殖民地开发的产业契机向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进发。

从年代开始,由西方列强主导的海洋殖民网络被打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社会命运进入一个重要转型期,其在岛屿地区不断聚集甚至局部人数超越原住民的势头被遏转了。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与美拉尼西亚部分岛屿遭受日本侵占或沦为激烈战场,许多华工被迫转移到澳洲或更安全的岛屿,如瑙鲁的华工就被撤离到墨尔本或吉尔伯特群岛。由于契约劳工制度待遇苛刻令人联想到奴隶制,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岛屿地区均放弃恢复这一制度,而由澳大利亚实际托管的岛屿对华人移民也宣布了禁令,由此一来,华人停止了大规模且有组织地向大洋洲岛屿地区移民。

二战后,华人移民在岛屿地区加剧离散,华人社会的分布更为广泛,同时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刺激了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的本土化。第一代移民只要没有回国,均充分入籍归化甚或与土著联姻。这一方面使得老华侨们在未来独立的岛国社会中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融洽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华人与中国的跨海联系网络被削弱了。大洋洲岛国中人口最多、华人社区最大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多数存在华人移民社会的岛屿殖民地实际沦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托管地,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代表的各托管当局都坚决推行澳大利亚国内的“白澳政策”,即禁止中国人继续移民,结果既有的华人群体不断凋零或为了生存而与原住民加速融合。更关键的是,年后国民党政权败撤台湾,而新中国与大洋洲国家迟迟无法建交,因此绝大多数岛屿华人移民被迫中断了与大陆的直接联系,但又不具有“回归”台湾的条件,于是更注重融入当地社会而不是依赖母国维持生计。年代末,澳大利亚开始允许在托管地出生的华人入籍。年巴新当局统计数据显出总共有名居民自认是华人,其中生于中国的华人是人,但只有人还保留中国国籍。到年代,当时华人社会基本上与海峡两岸的政权都不再有密切联系,其中国认同也进一步淡化。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有5万外籍人士,其中华人有人,但几乎没有一个还保有中国国籍或出生于中国。到年时,这种情况已经发展到人口普查中不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