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西方殖民者发现之前,瓦努阿图人美拉尼西亚传统习俗一直沿习了三千年。就算近现代岛外文明对美拉尼西亚本土文化生态造成一定冲击,但时至今日,瓦努阿图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美拉尼西亚式的生活方式。首都所在的埃法特岛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是了解这些习俗的窗口。让我们走进Ekasup民俗村,探究瓦努阿图人的传统习俗。 

与五谷杂粮为主食的中国农耕文化不同,崇尚渔猎文化的瓦努阿图并无种植农作物的传统,主食是木薯和香蕉。

  瓦努阿图人将硕大的香蕉去皮,在表面粗糙的椰壳碗上反复研磨,香蕉即变成粘稠的糊状,用芭蕉叶将香蕉糊包起,盛于棕榈叶编织的篮中,挂在树枝上晾晒。时间一长,香蕉糊里的水分顺着蕉叶流出,自然风干成固态的香蕉干。待香蕉风干后,挖半米深(直径根据储藏量决定)的土坑,底部和四周以野姜花的树叶铺垫,将包裹着的香蕉干取下,置于坑内,上压大石覆盖,再以土填埋。

  酋长介绍说,用这种方式储藏的食物,可保质长达一年时间,如能及时更换野姜花树叶,甚至可保存长达两到三年。

  每年雨季一到二月份,瓦努阿图可能要面对飓风的威胁。飓风来临时,中心最大风速可达数百公里每小时,破坏力极强。飓风过后,瓦境内房顶掀翻、枝残叶落,可食物品锐减,使瓦人深受其害。在与自然适应的过程中,智慧的瓦努阿图人研究出了类似上述储藏食物的良方,使他们能在飓风季节前储存大量食物,避免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

  至于这种储存的香蕉干的吃法,更体现了瓦人“靠海吃海”的智慧。需要动用储备食品的时候,勤劳的主妇们就从土坑中取出香蕉干,先放在海水中浸泡,再加入椰汁中浸润,等海水和椰油渗入差不多之后,再取出放在火上烤。温度上升,海水蒸发,海盐和椰汁的精华却浸入蕉干,相当美味。

瓦为岛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每逢红白喜事,全村数百号人齐集主家。主家举行传统的杀猪仪式,大宴宾客一周。这样盛大活动,当然需要大量的肉类。因而,在此之前,村里会进行规模较大的捕猎活动。

  陆地捕猎的主要对象是野猪和野鸡。对于野猪,一般是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活扣绳套,选择强韧的野棉树枝弯下并固定在绳套上,周围撒上散碎椰肉作诱饵,野猪经过时绊到绳套,树枝弹起,巨大的弹力随即将野猪吊在半空。如果是吊住腿还能留一条活命,若是吊住脖颈,当场就会颈断身亡。在古代美拉尼西亚部落战争中,这种方法也被用来对付敌人。

  至于捕野鸡的方法,则和鲁迅在《少年闰土》中的描写的方法异曲同工。但相比之下,瓦人的诱捕器械更加精密,有捕鸡专用的笼子,由坚韧厚重的木槿树枝编成,形似金字塔,最多能装三只野鸡。用来支撑笼子的木棒事先作了折断处理。瓦人将椰肉放在笼内做诱饵,待野鸡进入,踩绳而引发木棒折断,即将野鸡罩于笼内。

  瓦人捕捞鱼虾的方法较特殊,不用网捞,不用钩钓,更不用电击雷炸。在瓦繁密茂盛的丛林地带,一些植物的汁液能产生麻醉效果,将它们的枝叶用石块击打成柔韧的丝状,系在长棍上,就做成宛如扫帚的工具。数人在水里围成一圈,手持这种工具一起不停在水中搅动,汁液渗入圈中水域,鱼接触后纷纷麻倒,肚皮上翻浮出水面,瓦人遂大获丰收。还有一种捕鱼的方法是以当地蛛网为原料。这种蛛网粘性大、韧性强,将其套在长杆杆头,插入水中,阳光照射蛛网,在水中反射出炫目的光亮,鱼的趋光性吸引其纷纷撞到网上,嘴被紧紧黏住,动弹不得。

  至于捕龙虾,是以棕榈叶编成圆柱形的笼子,周遭编出菱形小孔,笼顶留一稍大的、可供龙虾进去的入口,笼底以木棍固定。捕猎时,将乌贼或其他鱼虾的尸体放入笼中,以大石压底部木棍两端沉入水中,龙虾见到食物,发现顶部入口,急忙进入,饱餐一顿之后,才发现进去容易出来难,只能在里面四处碰壁,最终成为餐桌美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jd/1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