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卡帕》黑皮书封面

封面作品“倒下的士兵“年西班牙

年12月,一个装有多张底片的破旧箱子(内装三个纸板箱),从墨西哥被护送到美国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ICP),这箱底片均摄于-年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同时也被认定是罗伯特·卡帕年从欧洲逃亡美国时遗留在巴黎暗房的,后被二战期间墨西哥驻法国外交官冈萨雷斯所得。冈萨雷斯病逝于年,此后箱子一直留存于他女儿家,直到他女儿的侄子(制片人职业)认出了这是卡帕的遗物。年,国际摄影中心(ICP)展出了一组40帧与卡帕同日拍摄的西班牙共和军一些民兵正在等待拍摄的连缀底片,其中的民兵里就包括那位“倒下的士兵”,由此完全可以确认这幅当年曾为卡帕赢得巨大声誉的新闻摄影经典名作是出于宣传需要而导演摆拍出来的,而非抓拍于枪林弹雨的战场。事实大概也是如此,当年发表于法国的杂志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西班牙民众以及国际社会开始给予共和军莫大支持的效果。卡帕故于年的越南战场(因误入雷区而死),其实他在生前也记不清自己拍没拍过这张。因为当年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同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卡帕女友吉达·塔罗(GerdaTalc)的许多照片,在提供给媒体发表时也常署卡帕的名字,这使得那时期卡帕与吉达·塔罗的图片辨别起来很是困难。由此,国际摄影中心(ICP)的瓦利斯(Wallis)先生在年也大胆地提出了这张很可能是吉达·塔罗拍摄的判断。当然,这张照片无论是卡帕拍的还是吉达·塔罗拍的,关键在于新闻报道性质的纪实摄影是否可以无中生有地进行预设性导演与摆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张照片的意义与价值在瞬间便会归零,甚至会引发后世公众对卡帕与吉达·塔罗二人所摄一系列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否具有可靠真实性的职业道德信任危机。好在罗伯特·卡帕在国际摄影界的地位、影响力与价值,也并不是仅靠这一张照片建立起来的,他生前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所拍下的大量经典照片,足以证明他对历史人文与新闻摄影所作出的当之无愧的巨大贡献。杭州映·Studio展览现场

中国士兵年武汉

罗伯特·卡帕在年的中国之行,主要是受荷兰电影导演尤利斯·伊文思(JorisIvens)的邀请。那年,伊文思和卡帕刚刚结束了拍摄西班牙内战的行程,伊文思完成了纪录片,卡帕也因拍摄了那张而一举成名。但意外的是,与卡帕同赴西班牙拍摄战事的女友吉达·塔罗(GerdaTalc)却在这次工作中不幸丧生,使得卡帕深陷于悲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是时,伊文思正好有来中国拍一部抗战纪录片的选题计划,他主动邀请卡帕同来中国协助拍摄静态照片以及工作照,也有想帮助卡帕在工作中尽快摆脱悲伤情绪的动机。年1月21日,伊文思、卡帕以及另外一名摄影师约翰·费恩豪特从法国马赛搭乘阿拉米号轮船出发,到达香港后,又换乘飞机抵达湖北汉口(国民政府战时办公地)。卡帕在这次中国之行中,为了解决此行所需的一些费用,答应为美国《生活》杂志提供一些图片报道,而这些战地照片则通过往返于中美之间的客机,及时送到美国《生活》杂志社。卡帕此行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正巧赶上了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关节点--台儿庄战役。众所周知,台儿庄大战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抗战初期国军在正面战场上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参战国军是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各方杂牌军约10万人,而日军为3万人。战役结果是:国军伤亡约3万人,日军伤亡约1.7万人,有效粉碎了日军在短期内所实施的南侵计划,也打破了国军对日军的伤亡总是以5比1为牺牲代价的不堪印象。年3至4月间,卡帕在徐州及台儿庄一线拍摄了近张照片,这张15岁少年国军一等兵的照片便是其中一张,且在当年5月16日的美国《生活》杂志上作为封面图片刊出后,即刻获得中美两国民众以及世界各地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dy/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