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琰旻

图丨团队供图

软与硬

瓦房店到杭州,是两辆T字头火车加上一个多昼夜的距离。

瓦房店市第三十六初级中学(后文均简称瓦房店三十六中),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市复州城驼山乡,农村区域。复州是辽南的古镇,下辖14个行政村,不在山沟沟里,有水泥公路可以开车,不算太穷。

这个初中60年代建校,一共3个年级12个班级,以前学生多时一个班放下过70把椅子,而如今一个班已降到30名学生的量。因为学生数量的下降,学校曾经用来上课的校舍一部分被改成了食堂,每天准时11点30开饭,学生和教师分开就餐。

这次因为我们的到来,校长特意安排我们提早半小时吃饭,准备了一桌的菜,非常丰盛。之后我们才得知,那桌菜吃剩的会被分盘装起来,搬到老师们的圆桌上,算是当天的加菜。

瓦房店三十六中共有50位教职工,工龄长的达30年,也有刚刚毕业的。在这所初中当班主任,每天最少有4节课,每月工资三四千,按照老师的说法,这份工资水平在当地中等甚至略偏低,“不过我们的教学班子很团结,现任校长是年从市里调过来的,很敬业”。

“我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教师电脑等等都是这任校长来了之后装起来的。”一位工龄达10年的教师介绍道,更值得庆贺的是,原来瓦房店三十六中是辽宁省的课改示范校,鼓励学生内部师徒结对,对差生的转化以及不同水平学生群体的融合产生较大的帮助,“我们这个教学模式整个省和大连市级都比较认可,已经出书了。”

相比于瓦房店市内的中学,三十六中虽然在教学水平上有所领先,但在硬件设施上相比仍然有较大的瑕疵。

我们注意到学校的每一个教室,包括校长的办公室都没有安装一个电扇,可见经费之紧张。瓦房店三十六中门前有大面积的操场,但未塑胶,一片空旷生硬的水泥地。年9月份,学校专门就旱厕改造工程招标过,投资总额.1万元,改造好的旱厕位于正门操场的左手边,一个粉红色的建筑,阳光下很显眼,但内部的卫生依然有待改善。

去与留

“我们最好的一年中考有15个学生考进重点,今年才4个。”放学后,一位教化学的老师正好顺路帮我们带回了宾馆,在车里聊起了今年中考的情况。

在他眼里,瓦房店三十六中近年的生源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农村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带着孩子去城市去打工”,不过这种习惯也有好处,至少留守儿童比例倒不是很高。学校生源的数量下去,质量难免也会跟着下滑,家庭情况稍好的会选择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搬到市里或者外面条件更好点的地方。

不过,这不仅仅是三十六中的生源问题,而是整个瓦房店地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人才流失,除了低龄优秀的娃娃苗流失,还包括从本地初高中辛苦培养上大学的年轻人,他们走出瓦房店后,很少会再回来家乡寻找一份工作,都基本扎根在了外地。

他们的这种选择相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不能太过于责怪年轻人不热爱家乡,不会感恩,不返乡支援,因为毕竟每个人都需要顾及自己的小家,都承担着不轻的养老压力,要怪只能怪城市之间的差距太大,竞争力的优劣、期望值的高低能够让人做出明显的利己选择。

但话又说回来,相较于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而言,瓦房店市不算是个特别穷的地方,至少在县城还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当地居民仍然能够在家乡找到合适的生存行当。

瓦房店靠海的地理条件给予了渔民出海捕鱼的营生机会,新鲜的海货给了加工工厂、饭馆和小烧烤店生存空间,海滩还给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可能;县城里大大小小的轴承厂、水泵厂开工运作,大工厂里吸纳的工人多,小作坊老板也能干得有声有色,星星点点地补给着当地的经济;还有最基础的一块——农田,第一产业养育了大批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耕作,辛苦撑起了菜市场里大大小小的蔬菜水果摊。

以上这三类人群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安分守己图个稳定生活,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清晰的区分,对孩子的培养没有科学的认识,对于读书之路也没有过多的坚持。

据瓦房店初一的班主任介绍,她所了解的家长中学历最高的是初中学历,除了个别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外,大多数家长持有“能读就读,读不好就去打工”的想法,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除了睡觉就是“全托管理”,自己可以安安心心干活,但凡小孩子有任何的问题都是老师需要关心与解决的——像这类家庭在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缺失,恰恰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叛逆与堕落。

强与弱

“你能很容易发现一些孩子独来独往,学习生活里都不爱和人打交道,让人感觉很冷漠,这基本就属于家里从小不管的类型,明显的缺爱,而这类学生也很容易叛逆,这种叛逆从一定程度来讲,是更希望获得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dy/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