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
摘要:自我国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后,学界人士对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具体到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目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等我国学界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将依据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会刊《翻译评论》(TranslationReview)副刊AnnotatedBooksReceived(-)近三十年来刊载的中国文学英译书目,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研究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 源自:《中国翻译》年第1期 作者简介: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 1.引言 自我国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后,学界人士对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情况和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耿强()研究了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宪益任主编的“熊猫丛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郑晔()考察了《中国文学》杂志自年创刊到年停刊期间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内容和传播问题;Mcdougall()则根据自己以外国专家身份在中国外文局工作时的亲身经历,撰写了《现代中国翻译区》(TranslationZonesinModernChina),分析了国家赞助下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的结论大致相同:即由中国政府发起,有本土译者主译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总体来说不是很成功。然而,与上述研究相比,我国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和传播情况了解甚少,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有哪些模式?每种模式又有什么特点?谁在译?译什么?译的效果又如何?本文将依据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会刊《翻译评论》(TranslationReview)副刊AnnotatedBooksReceived(-)近三十年来刊载的中国文学英译书目,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研究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国门做好基础工作。 2.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模式 对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翻译模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nnieS.Mcdougall(:5)认为目前中国文学的翻译存在以下四种模式:学术翻译、商业翻译,出于政治动机的翻译以及个人翻译。这四种模式在翻译发起人、出版社、译者、目标读者群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学术翻译: 翻译发起人通常是译者,出版社一般是大学出版社,目标读者则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和高校学生。译作通常附有导读、注释和难词汇编,一般提供与原作相关的背景信息,评论和解释原作中某些重要词语的细微含义等。这些附加内容对研究者来说非常有用,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累赘啰嗦。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主编的《现代中国新小说系列》属于此类。 商业翻译: 翻译发起人可能是译者,也可能是文学代理或出版商。他们希望译作能够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读者,但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可能性不大。企鹅出版社下属的子公司及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Collins)出版的莫言和苏童的小说属于此类。 出于政治动机的翻译:翻译发起人通常是出版社。例如,葛浩文翻译的陈若曦的《尹县长》(TheExecutionofMayorYin)、D.Liang-Lao翻译的夏之炎的《北京最冷的冬天》(TheColdestWinterinPeking)以及杜迈克(MichaelDuke)翻译的陈冠中的《盛世:中国,》(TheFatYears)。这类翻译的原作有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的则政治色彩浓厚,文学价值不高。 个人翻译: 翻译发起人通常是作者或译者。发起翻译的动机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出于译者个人的文学兴趣。出版社可能是大学出版社,也可能是商业出版商。例如,杜博妮(BonnieMacdougall)对北岛诗歌的翻译,以及蓝诗玲(JulieLovell)对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翻译。 Hung(:39-40)根据译作出版流程中参与者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扮演的角色,将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较为常见,发起人通常是英语国家学术界特别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需要,或出于对某个中国作家或某部作品的喜爱,这类翻译的质量较高。葛浩文七、八十年代对萧红作品的翻译属于此类。 第二种翻译模式90年代以后更为常见。中国作家在与英美文学界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后,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被国际读者所了解,主动寻找译者(多为英语国家高校教、学汉语的师生和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翻译自己的作品。但这种模式下的译者翻译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对中国文学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保障译作的质量;有的则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欠缺,不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张洁、舒婷以及台湾和香港的一些作者的作品的翻译属于此列。 第三和第四种翻译模式较为复杂,涉及的参与者较多,是目前国际出版界的常规模式。该模式涉及到译作出版的两大关键因素:出版商和文学代理人。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不甚了解,但却决定着译作能否在国外出版及销售。与第一种模式下的译者(高校学者)相比,这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多,但由于他们和文学代理、出版商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通常能够保障译作的顺利出版和成功销售。 根据以上两位学者对中国文学英译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模式的分类,可以发现,Mcdougall提到的“个人翻译”模式与Hung提到的第二种模式目前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内。就文学翻译而言,出于政治动机的翻译模式也不占主流。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模式在发挥作用:一个是非盈利性的大学出版社的翻译模式,一个是市场机制运作下的商业出版社的翻译模式。前者销量少,但销售稳定,译作质量高;后者受市场、读者等影响,盈利菲薄,译作质量因译者能力不一而参差不齐。当然,以上提到的各种翻译模式虽然翻译动机不同、出版风格迥异、目标读者群不同,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有重合之处。 3.谁在译?——“孤独”的汉英译者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英译者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母语是汉语的译者(如林语堂、张爱玲)、母语是英语的译者(如JohnMinford,JulieLovell)以及母语分别是汉语和英语的合作翻译的译者(如陶忘机夫妇、葛浩文夫妇)。根据国际翻译惯例,翻译一般是从母语译入外语以及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baojieshaobj.com/wldy/6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辽宁新增1例,累计确诊例疫情防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