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ldquob小调大提琴协奏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各版本比较》(左驰) 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德沃夏克即使放在西方古典音乐两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作曲大师,终其一生在包括交响曲、歌剧、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等诸多作曲体裁上都成就斐然。今时今日我们再谈论起德沃夏克时,除了他妇孺皆知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以外,还有一部作品同样也早已成为了他最出色的代表作,这便是《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曲目几乎成为了古往今来每一名大提琴演奏家都绕不过去的坎,更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从古至今每一个大提琴独奏家最重要的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并且争相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这部时长达四五十分钟的大型协奏曲,不仅是大提琴协奏曲文献中的经典,而且也跻身为整个器乐协奏曲文献中的扛鼎之作。在笔者看来,或许也只有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创作规模和艺术价值上得以与其相媲美了吧。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尽管规模庞大,但几无瑕疵,每一个音符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三个乐章间的推进自然、连贯。有时,聆听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都难免会感到某些段落的演奏过于冗长、拖沓,甚至无聊,但在欣赏德沃夏克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时却自始至终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谓神奇。接下来,笔者便就自己所听过的十多个版本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唱片录音以及个别音乐会现场和演奏录像DVD的听历,比较分析一番历代大提琴独奏家在演绎与诠释这部作品时的玄妙之处和缺憾所在吧…… 马友友与洛林·马泽尔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SONY唱片公司的录音: 在与马泽尔指挥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为SONY厂牌灌录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唱片里,当时已然蜚声国际的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琴声冷静克制到了几乎苍白无力的境地,整首下来他虽然拉得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怠慢;但是他倾注在这部作品里的情感,未免太过温吞水了,完全调动不起笔者对于这首原本应当感情充沛、激情四射的波西米亚民族风情浓郁之作的强烈听感。 斯蒂文·伊瑟利斯(StevenIsserlis)与丹尼尔·哈丁指挥的马勒室内乐团在Hyperion唱片公司的录音: 英国人伊瑟利斯是在世的大提琴家里笔者最喜欢的一个,笔者曾经三年前在香港听过他与亚洲青年交响乐团合作的该曲现场,印象深刻,毫无疑问是笔者至今为止所听过的该曲最佳现场演绎。在这张唱片中,伊瑟利斯与自己的英国同乡指挥家哈丁棒下的马勒室内乐团可谓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他的大提琴演奏感情充沛、个性分明。伊瑟利斯精湛的演奏技术之下是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的艺术情感的直接迸发,对于作品的诠释叫人信服。他几年前还曾与吉尔伯特指挥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在柏林爱乐乐团的数字音乐厅留下过演奏该曲的现场录像,那同样是一次出自大师手笔的精彩演释。这场伊瑟利斯与柏林爱乐合作的音乐会实况现场,由时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执棒。由于是客座指挥的原因,乐团并未派出所有的声部首席,比如担任圆号声部首席的多尔和担任单簧管首席的福克斯都缺席了,但尽管如此,有长笛首席帕胡德和双簧管首席凯利坐镇的柏林爱乐依然所向披靡。吉尔伯特指挥下乐团的协奏为独奏家腾出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伊瑟利斯的大提琴独奏并不咄咄逼人,他虽然留着一头灰白色及肩卷发,但拉琴时沉着、冷静、不动声色,与马友友现场演奏时那外在的夸张表情和大幅度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伊瑟利斯的琴声更加内在、优雅、深沉、大气,完全没有马友友的忸怩作态、表面轻浮与哗众取宠。笔者所欣赏的演奏家正是像伊瑟利斯这样,不张扬、不外露,一切让自己手中的乐器说话,纯粹地去表达个人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艺术理解…… 娜塔莉·古特曼(NatalieGutman)与沃尔夫刚·萨瓦利希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在Virgin唱片公司的录音: 唱片中,德国人萨瓦利希棒下费城管弦乐团的协奏可谓相当火爆,有点火力全开的意思。不过俄罗斯大提琴家古特曼的独奏显然也毫不逊色,她卯足劲与乐队抗衡到底。 皮埃尔·富尼埃(PierreFournier)与乔治·塞尔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DG唱片公司的录音: 富尼埃与保尔·托特里耶、纳瓦拉、莫里斯·让德隆并举为法国大提琴四大宗师,但在笔者看来,富尼埃无疑是这四人当中名声最响亮、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富尼埃除了这张与塞尔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外,还有与切利比达奇合作的现场演出DVD版本。无论是听唱片,还是看视频,富尼埃都琴声都呈现出一派大师气象。塞尔棒下的柏林爱乐刚柔并济、灿烂辉煌,展现出了极佳的艺术状态,富尼埃同样也是火力全开。 亚诺斯·斯塔克(JanosStarker)与安塔尔·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在土星唱片公司的录音: 匈牙利人斯塔克本来是笔者极为推崇的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但他与同侪好友指挥家多拉蒂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这张唱片却有点不尽理想。首先,乐团协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比较粗砺、毛糙;其次,斯塔克自己独奏的琴声也显得操之过急、美感不足。不知是不是也与土星唱片公司的录音制作本身有莫大的关系,总之这仍然不啻为一版必听的德大协唱片录音,不过听过一遍之后基本上就可以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至少笔者是这么认为的。 艾莉莎·维勒斯坦(AlisaWeilerstein)与贝洛拉维克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在迪卡唱片公司的录音: 美国新生代最当红的美女大提琴家维勒斯坦,她的身上有点英年早逝的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的影子。甚至于早前几年,巴伦博依姆都一反常态,时隔多年以后破天荒地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她合作在欧洲音乐会上演出亡妻有生之年的得意之作埃尔加《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而这张德大协的唱片录音更可谓是根红苗正的版本之一,迪卡公司找来一支老牌捷克天团和一名资深捷克指挥家,来为一名风头正劲的美国青年女大提琴家灌录一位著名捷克作曲家最出色的作品。哪怕维勒斯坦不是一个捷克人,可她的这张唱片确实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想不成功都不行啊。事实证明,笔者的听后感与听前的预期是相符的,指挥家贝洛拉维克棒下的捷克爱乐传递出的是最为正宗的捷克风味浓郁的声音。毫无疑问的是,德沃夏克的音乐是根植于捷克人民内心深处的艺术作品,据说捷克爱乐在演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时,以至于每一名乐团里的乐师都可以做到脱谱演奏。当然,唱片中维勒斯坦作为大提琴独奏的表现也同样十分抢眼,她的演绎充满着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蓬勃与斗志昂扬,诚然是一派小清新式的年轻化诠释风格和路数。但显而易见的是,年轻的维勒斯坦还不足以抗衡老道的贝洛拉维克和同样老道的捷克爱乐乐团,录音中她个人的一点光彩基本上算是被整个乐团的耀眼光芒给彻底覆盖,因而多少有些殊为遗憾了。 米沙·麦斯基(MischaMaisky)与伯恩斯坦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在DG唱片公司的录音: 伯恩斯坦棒下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对于这部作品的协奏十分有味道,他把音乐的线条拉得很长,这种演绎方式在乐曲首乐章的结尾处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这样一来,作为大提琴独奏的麦斯基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 马里奥·布鲁内罗(MarioBrunello)与安东尼奥·帕帕诺指挥的罗马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在华纳(前EMI)唱片公司的录音: 意大利大提琴家布鲁内罗这版是与他的同僚帕帕诺指挥的亲兵乐团在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音乐厅现场演出的实况录音。因而听来现场感极强,帕帕诺棒下的乐队力道十足,布鲁内罗的大提琴独奏虽不张扬,但却又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感觉瞬间就把笔者拉回到两年前,由原班人马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音乐会现场。那晚布鲁内罗在作品第二乐章当中的大提琴独奏段落异常煽情,当场令笔者思绪万千。不禁叫人联想到作曲家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里那同样充满思乡之情的第二乐章。犹记得,当时笔者听着演出现场大提琴独奏如泣如诉的抒情段落,回忆起了自己逝去的亲人,以及与亲人一道逝去的那些往日时光。意大利盛产大提琴名琴,却不太盛产优秀的大提琴家,在笔者的印象里,除了老一辈的意大利大提琴演奏家MoricoMainardi外,能叫得上名号的恐怕也就只有如今的布鲁内罗了吧。这版德大协较之任何名家版本都毫不逊色,由于是实况录音,所以愈发增添了欣赏过程当中的现场感与真实感,从而避免了录音室录音在后期剪辑环节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的,人为添加进去的雕琢感。 罗斯特洛波维奇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DG唱片公司的录音: 这张无疑是天皇巨星式的顶配版本,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搭配最伟大的指挥家与最伟大的乐团。再由古典音乐的录音巨头DG唱片公司倾力打造,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都是一版必听的德大协唱片录音了。不过,整体听感上依旧还是呈现出指挥帝王录音时习惯于主导一切,把控音乐行进方向的王者架势。尚且年轻的斯拉瓦在严格遵循与配合卡拉扬操纵下的乐团的同时,也算是发挥出了自己琴声明亮、深沉的特点,而卡拉扬棒下的柏林爱乐自不必待言,壮丽、绚烂、雄浑、悠扬、冷峻,一切形容词都早已不足以形容这支风华正茂的王者之师。 罗伯特·科恩(RobertCohen)与马卡尔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在ClassicsForPleasure唱片公司的录音: 这绝对是一版有着意外之喜的德大协唱片录音,捷克指挥家马卡尔棒下的伦敦爱乐乐团虎虎生威,呈现出一派青春无敌的朝气蓬勃与昂扬向上之感。独奏家科恩的名号虽然并不响,但他的大提琴琴声温暖和煦,叫人如沐春风、甘之如饴。整个录音都倾向于阳光明媚、轻快灵动、活泼欢脱的音响效果,可是听来却又完全不会感到仅仅是流于表面,恰恰相反的是,丝毫没有觉之肤浅和空洞的听后感。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一张值得推荐的德大协录音版本,可谓演录俱佳,让人眼前一亮。 欢迎转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inzhangz.com/wldy/3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习近平论ldquo一带一路r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