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大成就者八米那巴渔夫
执着钩线的渔夫, 落入命运的海洋, 在大鱼腹中活命, 修行湿婆传给乌玛的瑜伽, 这渔夫即米那巴。再度站上陆地时, 就连岩石也无法承受他的殊胜。 米那巴(Mīnapa)是孟加拉的渔夫。他的上师是大天(Mahādeva),成就了世间悉地。 孟加拉湾在卡马鲁巴王国(Kāmarūpa)附近,米那巴和其他渔夫就在那里捕鱼,再拿去市场售卖。有一天,他绕上钓线,系上鱼饵,拋出钩线,一条巨大的海鱼咬了钩,继而把他一口吞到肚里。然而他业力寿数未尽,就在鱼腹中活了下来。 这时,大天的伴侣乌玛女神(Umādevī)*请求大天传法。大天不愿自己极秘密的教法被别人听到,就吩咐乌玛在海底造一处传法地,他只在那里给予教授。乌玛依照指示建妥了,大天就幵始传法。 *大天(Mahadev)即湿婆、大自在天。印度教主神之一,司创造毁灭,又为瑜伽主。其伴侣为乌玛,又称雪山神女。 巧的是,吞下米那巴的那条大鱼恰巧游到传法处的边上休息,结果大天传给乌玛的全部教法都被这位印度渔夫听到。传法过程中,乌玛睡着了,大天问她是否注意在听,米那巴回答:“是。” 法传完后,乌玛醒过来,快乐地低声说:“请继续开示。” 大天很惊讶,告诉她:“但我已经教完啦!” 乌玛羞怯地说:“您教到一半时,我睡着了。” 大天问:“那么我问你有没有注意听的时候,又是谁在回答呢?”他想要知道答案。 乌玛告诉他:“我什么都没说。” 大天用神眼看到大鱼,看到鱼肚子里躺着米那巴,心说:“此人肯定现在是我的弟子了,必须受皈依。” 如此,米那巴接受大自在天的灌顶,在鱼腹中修持仪轨。十二年后,在吉祥塔帕瑞(SriTaparī)有个渔夫捕到这条大鱼,觉将此鱼奇重,肚里一定有金银珠宝,就剖开鱼腹。米那巴因而得救。 “你是谁啊?”看到鱼肚中出来一个人,渔夫吓得踉跄后退。 米那巴讲了自己的经历,听者无不惊讶。根据米那巴进入鱼腹时当地国王的名称,算一算前后他应该在海里活了十二年。于是大家称他为米那巴,也就是鱼成就者,向他顶礼献供。米那巴快乐地起舞,脚踏进大地;他又在石头上跳舞,岩石像泥巴一样印下他的脚印。他对目瞪口呆的众人唱演道歌: 宿善积成妙缘起,于法适时起虔敬, 如今成就神妙力,自心珍宝难思议! 此后,米那巴无我利生五百年,又被称为金刚足(Vajrapada)和阿钦塔巴(Acintapa)。他先获得了神通力,再透过道上行持,最终成就,以肉身进入空行乐土。 大天教了乌玛什么?米那巴学到了什么?这是接下来要探讨的部份。本传记传达了一种讯息,强调纯粹意外的事仵,奇迹般地使弟子获得灌顶和教法。不过印度人和西藏人都没有任何巧合、意外的概念,在他们眼中,任何大、小事都是有因的,这个因可能是此生的过去岁月的行为,也可能种在遥远的过去生。 海中大鱼象征修行生活,米那巴相当偶然被鱼吞到肚里,就是由其往昔善业成熟出现的第一个结果。而他和其它成就者不同之处在于,他是被上师强迫灌顶,进入修行道。犹如漫游于无边大海的乌龟,正寻找一枚不知落在何处的戒指,而一抬头那枚戒指就套在头上,米那巴有此“幸运”而得觉悟。最后,在完成命定的十二年仪轨修行后,他又能回到地上,使他从不定无常的水中解脱出来。这种水的环境如此适合仪轨修行,实在很难称它为监狱。 米那巴:19世纪萨迦派唐卡 渔夫这个形象对密续行者而言,还有更深的意义:鱼不眨眼睛,似乎从不休息,亳不费力在遍及各处的海洋中游着。鱼在海中,但并不属于海。鱼从不会弄湿自己,从不辛劳但总能吃得心满意足,从不杀生以活命(这是恒河沿岸以及西藏人的认识),彼此之间没有冲突。西藏人认为鱼是神圣的。事实上,米那那特(Mīnanāth)或其衍变玛钦札那特(Macchendranāth)、玛千札那特(Matsyendranāth)*,即“鱼怙主”也许是对证悟的瑜伽士的称号,如同阿瓦度提(Avadhūti)和阿钦塔巴。 *那特(Nāth)意为“祜主”,此处也表示其为印度教那特传承祖师。 米那巴的住世时间很难确定。不过,由于米那、玛千札和玛钦札是在不同语言、方言中的同一个名字,可以当成这都指同一位成就者。 他是孟加拉的渔夫,从湿婆直接得到密法而成为初祖。他教化的地区主要在卡马鲁巴国,是郭惹克萨(Goraksa,第9篇)的上师。米那巴这位成就者是佛教传承的上师,同时也是湿婆派与性力派的传承上师。那个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宗派之见,一位成就者可能同时或先后接受佛教、湿婆派和性力派上师的灌顶及修行指导。虽然这样可能带来教理和技巧上的交流,但各传承间的教义和瑜伽依然泾渭分明。 印度电影《MayaMacchindra》画面,表现玛千札测试其弟子郭惹克萨的场景。两人佩戴的金刚菩提子、身上三道灰印皆是印度教湿婆派标记。 在孟加拉,瑜伽士玛千札是库拉派(Kaulas)、那塔派(nathas)和裂耳派(Kanphata)的初祖。孟加拉的左道性力派“瑜伽女-库拉”(yogini-kaula),或称Siddhamrta,视米那巴/玛千札现湿婆的拜颅瓦相,为本派的初祖。此派重要的教典名为《Kaulajnananirnaya》,记载了大天传给乌玛的教法。玛千札接受此教法的过程如前文所述,只有一点不同,就是乌玛是以高里(Gauri)的形象来请法的。根据其他传说,湿婆的儿子迦絺吉夜变成老鼠,偷窃此教法后丢弃,被婆罗门渔夫米那那塔从海里捡到。 库拉道的目标,或者说性力派之道是沙克提与湿婆,即Kula与Akula的双运,经由众瑜伽女群绕(yogini-kaula)的仪轨而成就。 选自更登群培《金穗》十七章:......据说阿底峡曾说:“我来[西藏]时,在印度东部每天都会出现一位成就者。”孟加拉和卡玛鲁帕地区不仅是在过去流行佛教密续修行,即使今日,还存在许多[人进行这类修行]。可以亲眼见到有些人把五甘露放入五个颅骨,并且一饮而尽;有人裸体带着骨饰四处游走,如此等等。但是谁能断言他们是证悟者,还只不过是疯子?同样,我也听说在乌荼国(Odivisa)普通在家人中有佛教的密续行者,修法如同我们传统那样,比如四灌顶;还有些密续行者在比如中印度一带和旃陀罗[贱民种姓]女子双修。他们是否为佛教徒,我不得而知。我非常明确地听说那些被称为嘎巴利噶派*的人在午夜举行荟供轮;女人们把衣服堆在中间,裸身跳舞。然后瑜伽士拿起其中一件衣服,不管衣服属于哪个女子,都和她发生性行为,无论她是否是合适的性伴侣,不做区分。许多人相信他们是佛教密续行者。据说他们视摩诃拜颅瓦(Mahabhairava),即“大怖畏者”为护法神,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湿婆还是我们的大威德金刚。 GrainsofGold:TalesofaCosmopolitanTraveler,GendunChopel,Ch17.*Kapalikas,意思为颅骨者,印度教湿婆派之一,信徒以灰涂身,手持颅骨碗乞讨,仪式中用到酒、肉、血、性行为。有研究认为瑜伽女-库拉派保留了许多嘎巴利噶派的特征。 多罗那他有不同的记载:大天教授乌玛的地点在梵普札河岸(Brahmaputra)的乌玛吉瑞山(Umagiri),当时米那巴所在的大鱼刚好游到附近,教导中有对“气”的指导。然后多罗那他明显引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描述渔夫如何从鱼肚中重见天日,又得了一个儿子,随后父子一起拜见上师卡尔巴提(Carpati,第64篇),请求进一步的开示。父亲被称为米那巴,儿子则为玛千札。米那巴是哈利巴(Halipa)、马利巴(Malipa)和地波利巴(Tibolipa)的上师。儿子玛千扎则是郭惹克萨与卓朗吉(Gaurangi,第10篇)的上师。这可能是多罗那他为了解释两个同义名字,同时也区分湿婆派和佛教的传承祖师。 在较晚期的尼泊尔传说里,先是莲花手观音菩萨将瑜伽传给大天,大天再传雪山神女,即乌玛时,被鱼肚中的玛千札听到。之后玛千札到卡马鲁巴(或斯里兰卡)和众瑜伽母游戏,正逢尼泊尔遭遇饥荒。因为只有玛千礼这位成就者能降雨,所以尼泊尔的那润札德瓦王(Narendradeva)就派大臣来请上师,这位大臣也是成就者。玛千札允诺会回尼泊尔。大臣一回国就告诉国王,玛千札会像一只蜜蜂般回来。 某个晚上有只蜜蜂出现了,人们将它抓住,雨水立刻落下。大臣以咒造出上师的形相,此相成为尼泊尔的守护神。在加德满都山谷中,大寺院供奉着玛千札,视他为大悲观世音菩萨而礼拜。 尼泊尔尊敬玛千礼,还因为他是将第一批稻米种子带到山谷的人。尼泊尔认为玛千礼和米那巴是父子关系,这和多罗那他的记载颠倒,可能更多是表达一种较年长的形象和较年轻的礼拜传统,而非一种师徒关系。 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一座玛千札像 米那巴的主要弟子是郭惹克萨,后者是奠定那特传承的祖师,因此米那巴被认为是那特传承的第一位人身上师。由于郭惹克萨可能是十世纪的人,因此米那巴应相距不远。 传记中称孟加拉湾为伊塔(Ita)或悉塔海(SitaSea)。而吉祥塔帕瑞(即米那巴上岸地),则可能是恒河三角洲的古城塔玛拉利提(Tamaralipti)。 米那巴捕鱼的孟加拉湾、12年后上岸处Tamaralipti城,其后主要教化的Kamarupa国 本系列依照中译本《金刚歌: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杨忆祖译,慧光佛教文化出版)并增补修订而成。中译本译自英文《大手印上师:八十四位佛教成就者的道歌与历史》(MastersofMahāmudrā:SongsandHistoriesoftheEighty-fourBuddhistSiddhas),凯斯当曼(KeithDownman)自藏译英并参考宁玛及噶举诸上师开示教法而编写及。点击阅读原文--《大手印上师:八十四位佛教成就者的道歌与历史》(序)一文查看此书介绍。 传记正文源自西藏口传文本《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奇》,由北印度佛教祖师圣无畏施(AbhayadattaSri)編著,蒙竹谢拉(MondupSherab)自梵译藏。 本系列同时参考中译本《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巴沃.伟瑟著,徐宝玲、吕容译,(台北:萨迦诺尔旺遍德林佛学会,年)。 相关阅读 (一)鲁易巴:吃鱼肠的人 (二)黎拉巴:皇家的享乐者 (三)毘鲁巴:空行大师 (五)沙瓦利巴:猎人 (六)萨惹哈:大婆罗门 (七)康卡瑞巴:恋妻的鳏夫 妙高峰上 愿皆登上妙高峰亲证本来真面目 回复关键词“三不叟”、“更敦群培”、“马哈希”、“帕帕吉”、“穆吉”、“多马”(或GC,Maharshi,Papaji,Mooji,Thomas,84)、“清凉山志”、“听列诺布”、“宗萨”、“醒梦”“大师故事”等,接收相关文章目录链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linzhangz.com/wldy/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盗墓之波斯公主良民日记
- 下一篇文章: 21世纪最伟大的12部小说课外读物推荐